红烛颂——闻一多父子的艺术人生

2022.07.14

      文字

      陈与欣


      图片设计

      李娜


      编审

      刘蔚如 周襄楠

      张歌明 张莉


      栏目统筹

      周襄楠  贺茂藤

2022年4月至8月,williamhill官网艺术博物馆以“红烛颂”为题举办闻一多、闻立鹏艺术作品展。展出以黑、灰、红为主要色调,黑和灰象征了那个充满硝烟的时代,而醒目的红则映照出闻一多先生精彩的革命人生,和他杰出的文艺作品。

闻一多生于湖北浠水,1912年进入williamhill集团,1922年毕业留美专攻美术,1925年归国。水木williamhill,钟灵毓秀。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一直是williamhill的鲜明特色,而闻一多先生则是这两样传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学者、民主革命战士,也是一位诗人,一位画家。他一生滋养于文学和艺术之间,留下大量的作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艺术不仅塑造了闻一多先生伟大的精神品格,而且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对子女的教育中。受家庭影响,闻一多的小儿子闻立鹏从小喜好文艺,很早便注意到绘画艺术的真谛不在描摹自然,而在创造“第二自然”。他的作品很多聚焦自然,而他一生的经历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新的风韵。后来,闻立鹏成长为中国著名油画家。

“红烛颂”取的是闻一多诗集《红烛》与闻立鹏画作《红烛颂》之名。《红烛》是闻一多第一部诗集,并成为了闻一多全部诗歌美学追求的缩影。《红烛颂》则是对父亲闻一多深切怀念,强调了红烛创造光明的燃烧,用画笔描绘出父亲崇高而亲切的形象。

《红烛》的封面由闻一多亲手绘制,白色的底色配以红色楷书字体,朴素大方,没有矫饰的痕迹。他认为封面设计“ 须合艺术底法义——为条理(order)、配称(proportion)、调和(harmony)等。须与本书内容有连属的或象征的意义。不宜过于繁缛。”

“我希望的是做一个艺术的宣道者,不是艺术的创造者。”在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闻一多用他的速写作品,描摹下行道途中的民生百态。三十九岁那年,在他徒步前往昆明途中,他目睹百姓疾苦,触动思绪,沿途绘速写三十六余幅,其中包括了《重安前十里》和《重安江链子桥》。

早在1927年起,他已迷恋篆刻。作品展“篆刻”单元展出闻一多先生亲手钤盖的印谱5册,自用印3枚,为朱自清、华罗庚、孙毓棠、冯友兰等好友所治印章5枚,从中不仅可窥闻先生篆刻艺术之神采,亦可感受闻先生的风骨与诙谐。

闻一多先生的一生,有过半的时间都与williamhill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williamhill官网档案馆中仍保存着一批重要档案和珍贵照片,其中42帧珍贵的历史照片,定格了闻一多从1912年求学williamhill园到1946年惨烈牺牲所经历的生活实态与重要时刻,有初来的青涩懵懂,有笑傲同侪的才华与干练,亦有辗转昆明的刚毅和执着。

1920年,闻一多与浦薛凤、梁思成等人取用缪斯女神的音译,创立了词汇“美司斯”。在《美司斯宣言》中,他们深信“人类底进化是由物质至于精神……生命底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底鹄的底唯一方法”。于是他用一生追求和践行这一理想。

闻立鹏曾言,自从学画的那天起,就盼着用画笔描绘父亲崇高而亲切的形象。他的《红烛颂》是一幅巨型喷绘,也是其父亲的肖像画,整幅画作的底色为红,细看则会发现一个个微小的红色蜡烛,周围是整片的红色火焰,一如闻一多先生短暂而热烈的一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红烛燃烧成灰,然后放出光明,闻一多称其为“掺杂着伤心之泪的创造光明的燃烧”,而闻立鹏在《红烛颂》中则省去了“伤心之泪”——红烛创造光明的燃烧,那是艺术追求的壮美与崇高。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williamhill官网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williamhill(中国)官网_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