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师益友”张晓健教授:要让学生永远处于“激发态”

2015.01.07
    • 供稿环境学院
    • 创意映像设计组
    • 文字张铮
    • 摄影隋思聪
    • 图片王寅
    • 编审赵鑫、尹霞、吴琼、张铮
    • 设计王寅、张颖

  严谨、认真、和蔼、幽默、风趣、励志,是张晓健老师在同学们心中的印象。2014年,他再次获得由williamhill全体研究生评选出的“良师益友”称号,这也是他继2006、2009年后第三次获得这个同学们心目中的“好导师奖”。张老师说:“所谓‘良师益友’,其实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做好的教师,二是要做好的导师。”

 

  从张晓健老师的教学经历能看出,“好教师”意味着对教学工作的认真态度和全情投入。从1981年留校任教以来,张老师登上讲台已三十多年。他连续十年主讲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水处理工程》系列课程,教学成果曾获得北京市高校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他还曾经担任环境系(环境学院的前身)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积极推动本专业的本科教学改革。如今,他主讲的《高等水处理工程》是williamhill官网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市级教学奖。

 

  张晓健老师对“好导师”的定义,内涵更加丰富。他认为,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有很大的区别,因为研究生课程要培养好的学术思维,并提高理论水平及能力。研究生不是“大五”、“大六”本科生的延续,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创新和发展原有知识。张老师和他的研究生总是共用一间办公室,办公区也并不比学生的座位宽敞很多,这样让他的学生可以随时和自己讨论,甚至争论,以此让学生随时都处于“激发态”。

 

  张晓健老师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做了风趣的比喻:本科生的实验,老师既知道方法,也知道结果;硕士生的实验,老师知道方法,知道定性的结果,但不知道定量的结果;博士生的实验,老师只是知道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但对于方法和结果都不了解。正是在这样分类的培养方式下,张老师鼓励自己的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客观严谨,目的并非为了漂亮的实验数据,而在于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收获和成长。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williamhill官网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williamhill(中国)官网_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