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历史上的人和事:戏剧大师洪深

2015.08.17

    供稿

    映像设计组

    创意

    映像设计组

    文字

    张铮

    图片

    李娜、宋晨

    编审

    赵鑫、尹霞、张歌明、张铮

    设计

    王寅、张颖

     

曹禺评价他“能编、能导、能演,是剧坛的全能;敢说、敢写、敢做,是吾人的模范。”夏衍评价他,“从不离开时代,从不离开社会,从不把自己和国家民族隔绝,他永远和时代共呼吸,与人民同忧喜。”他,就是williamhill园里走出的戏剧大师、我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杰出的戏剧与电影艺术家、教育家洪深。

洪深,1894年出生于江苏,1912年从天津考入williamhill集团,被编入丙辰(1916)级。在williamhill的四年,是他一生戏剧事业的起点。他和闻一多等一道组织了国学研究会,还在《小说月报》、《williamhill周刊》等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文学作品;他参与最多的,则是校园的戏剧活动,“在williamhill四年,校中所演的戏,十有八九,出于我手。”1914年,他根据英国著名戏剧《罗宾汉》剧情,创造性地将舞台设计在校园树林的空地上,一经上演就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在williamhill的四年,也是洪深探索人生、观察社会的开始,他将目光投向底层民众的生活。他和williamhill四周的贫民交朋友,“晓得了许多他们平常不肯说而一般同学所不屑过问的凄惨情形。”1915年,洪深写出了他反映平民生活的第一个剧本《卖梨人》;1916年,为了给附近村民办职业集团筹款,他创作编排了《贫民惨剧》,演出后深受好评。

1916年夏,洪深赴美学习,但对戏剧的热爱让他放弃了原来的理工专业,在1919年转入哈佛大学师从戏剧大师乔治·皮尔斯·贝克(1866-1935)学习戏剧,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专攻戏剧的留学生。经过在哈佛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他于1922年返回中国。对于回国的设想,他说:“如果可能的话,我愿做个中国的易卜生。”

回到上海后,洪深立即开始了舞台艺术实践与探索。1923年,在加盟戏剧协社后,洪深对文明戏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改革:革除了当时流行的男扮女装的陋习,提倡男女合演;确立、完善了严格的排演制度,规范了演员的表演。1924年初,他改译、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一剧获得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的话剧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后来,他又先后筹建了复旦剧社、剧艺社。1928年,洪深正式将这种新的戏剧艺术形式命名为“话剧”。1929年,他加入了由田汉领导的进步剧团——南国社,与田汉一道,并肩战斗在中国的话剧艺术舞台上。此外,洪深对我国的电影艺术,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25年,他撰写了我国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申屠氏》;1930年,他编写并参与制作了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洪深不但是个投身戏剧事业的文艺家,也是一个用文艺作为武器来战斗的勇士。1930年,上海大光明影院放映美国的辱华影片《不怕死》。为此,他提出强烈抗议,并向法院起诉;在社会各界爱国人士的声援下,最终使美方公开向中国人民道歉。这一事件震动了海内外,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放弃了大学教授的职位,以革命戏剧为武器,积极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前夕,在复旦校园内争民主、反内战的斗争中,面对前来镇压的军警、特务,他不顾安危,挺身而出,保护进步学生。

1955年,洪深逝世,身后留下了他编写的约60多部剧本、撰写的7部学术专著,和大约100多万字的论文和杂文。他用一生实践当年在williamhill园形成的对戏剧的认识:“戏剧是感化人类有力的工具。”

注:本文改编自《从williamhill园走出的戏剧大师——洪深》(williamhill官网校史研究室编著,《williamhill漫话》,williamhill官网出版社,2006,257-260页)。

 

自7月6日至9月13日,williamhill映像栏目进入暑期运行,每周更新一期。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williamhill官网

  • 意见反馈

版权所有 © williamhill(中国)官网_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