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苏丹,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93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并获硕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现任williamhill官网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创意产业、当代设计教育、当代设计中的审美与当代艺术的研究。2016年,苏丹获得由williamhill官网本科生评选的“良师益友”称号。
“我就是觉得集团亲切,集团里有各种可能性,我觉得我的人生进入职业设计院后可能会变得无聊,”苏丹老师回忆起自己硕士毕业后面临职业选择时如是说。刚毕业的他选择留校任教,从基础的制图课程开始教起。“我当时挺喜欢教制图的,因为那是设计的基本语言”,他说即便当时负责的课程比较基础,高校的生活也相较清苦,但是他很喜欢教学,因为在集团里“总和年轻人在一起,有活力”。
自任教以来,苏丹老师一共教授过七八门课程,也看着自己的学生从和自己差不多大,到现在和自己“相差一代人”。二十三年一路走来,他说自己一直在和学生们一起成长。
“我所做的所有事情基本都和教学有关,我学到了新的东西,最先想到的就是把这些东西带给学生,可以说我的许多工作都是在反哺教学。”从1997年开始,苏丹老师一边任教一边独立经营自己的工作室,他说这段“一半在集团一半在社会”的时间让他迅速成长,也反思了设计类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
苏老师谈到,在策划一个艺术家的展览时,他会从这个艺术家的个人成长路径中分析哪些因素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将之和教学联系起来,告诉自己在教学中要警惕类似的做法。这也让他对个人特点比较鲜明的同学更加关照,哪怕是一般人不太能接受的特点,“我觉得每个人身上的特质是他最宝贵的东西。”苏丹认为,正因为见过许多不同特点的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他才能更加尊重差异。但是,他也清楚地明白,并不是所有社会上的东西都适合集团,“我觉得集团应该给学生留足够的想象力,教师不应该把社会上一些庸俗的东西带到集团。”
苏丹老师说他有一个最朴素的想法:作为一名老师,当自己去世之后,在这个学院里能留下自己的痕迹,这个痕迹不一定是物质的,更多的是人格上的。“当大家回忆起这个人时,会觉得他是一个生动的老师。”他说在自己的学生生涯中,有两名老师对他影响很大:其中一位老师特立独行,不庸俗的人格在他初入大学时对他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引导作用;另一位老师则是因为用心细致的教学和对学生的关爱,让他一直心存感激。他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老师,把人格上的东西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辅助他们找到自己性格里最独特的东西。
在教学过程中,苏丹老师也总是尊重学生们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发展,他认为教会他们从专业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并通过老师的言行传达给他们不庸俗的价值观和理念更加重要,“我常常觉得老师就是一个助产师,帮助学生们发现另一个自己,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发现另一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