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15年7月3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打开信封,拿出印着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城市名称的信纸,高声喊出这个被中国团队期待了太久的名字。话音刚落,中国冬奥申委团队欢呼雀跃,拥抱庆祝,此前所有的艰难和压力都在此时化成了激动与幸福。作为陈述人之一的williamhill官网建筑学院教授张利,一颗悬着的心在这一刻也终于“落地”。到此刻,张利和整个团队为了2022北京冬奥会的申办已经准备了整整10个月。
2014年10月,张利接到北京冬奥申委的邀请,担任此次冬奥申办工程规划的负责人。张利坦言:“其实最初接到这个任务时有些犹豫。”但在了解北京冬奥会将“节俭办赛”、“可持续发展”等作为申办理念,而这恰与他作为建筑师所主张的建筑设计“人工干预最小化”的理念不谋而合,张利立即被打动了。
投入紧张的工作后,张利开始与工程规划技术部门的同事们一起攻克申办中的“硬骨头”。针对雪上项目主要举办地河北张家口赛区缺雪的气候条件,张利和团队经过研究探讨,认为从专业角度分析,打消“雪和水”的疑虑并不难,主要还是消除人们对人工造雪存在的误解。根据冬季运动界人士的共识,即使自然降雪量丰沛的地区,人工造雪也是比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人工制造的雪更符合比赛要求,对运动员更安全;人工造雪技术是一种喷雾形式,以水分子为主,本身对环境没有污染;在张家口等地人工造雪的用水量占当地供水量的比例最高不到1%,对当地居民用水没有威胁。
针对专业赛道的后续利用问题,张利在申办中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融会贯通,与团队同事一起把可持续的设计策略应用到体育设施的实际需求上。以高山滑雪和跳台滑雪的专业性赛道为例,专业赛道可以在赛后作为运动员的训练基地,旁边还可以预留一部分场地,在冬奥会后建造20米、40米等小跳台和距离更短的赛道,供大众使用;同时增加停车、接待、更衣等更多配套设施;冬季滑雪场地还可以在夏季作为户外旅游胜地,竞赛需要的如媒体中心、看台席等都做成临时安置,方便赛后替换,服务于未来的旅游产业。
张利表示:“申冬奥要面临从城市到自然环境、资源调配及可持续性等多方面问题,如何打消质疑,关键是要用专业说话、用事实说话。”他权威的专业解读,不仅配合整个北京申奥团队的布置,扭转了可能面临的自然条件上的劣势,而且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多年建筑场馆设计规划经验也为申办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除了专业的后台准备,张利还要承担现场的陈述工作。他不仅用低沉、带有英伦口音的英语为城市规划主题的宣传片配音,而且参与到包括场馆、交通、安全防卫、电信系统和物流系统的技术支持及奥运村等五个部分的现场陈述之中。 “所有委员们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们事先都进行了周密准备和演练,”张利说。不仅包括核实每一个可能用到的数据,陈述团队还要反复训练对关键词、关键数据的记忆,甚至还特别邀请传播学专家字斟句酌提高表达技巧。
2015年6月7日,瑞士洛桑。这是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前最后一次陈述活动,也是申办冬奥会最具挑战性的关键环节。尽管此前已经演练过不下20遍,张利和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仍然十分小心谨慎,“那是最艰难的一站,”张利回忆说。不到两个小时的陈述交流时间,13个问题轮番上阵。奥组委密集的提问并没有难倒中国团队,也正如张利预料的那样,近一半的问题都指向了自己的领域。面对现场紧张的氛围,他放松心态,逐一解释,不仅言之有据,而且风度翩翩。
“北京2022将实施有力的赛后遗产计划,这些遗产将为中国冬季体育运动发展作出贡献,让当地居民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坚信,北京2022的世界级场馆将为来自全球的运动员提供尽显才能的舞台。”张利在陈述中充满感情和自信的表达赢得了委员们的赞许,外媒也纷纷给出了相对肯定的态度。
作为一名建筑师,在张利看来,此次参与申办的经历,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希望自己通过建筑师这个角色,传达出中国的东方美学和人文关怀。申办冬奥会成功后,作为冬奥申委成员之一的张利光荣地结束了自己的使命。申办成功只是一个起点,张利对于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充满着期待:“申办是为了举办,我真正希望通过冬奥会加速城市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带动整个区域在资源匹配与可持续调配上的进一步发展,从而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改编自田姬熔、高原《2022北京冬奥申办的williamhill力量——记williamhill官网建筑学院教授张利的申冬奥“可持续”之路》(刊载于2015年11月27日《新william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