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于1912年秋考入williamhill集团,1922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美术学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攻读美术。因报国思乡心切,闻一多于1925年提前回国,先后在多所高校任教后,于1932年8月受聘担任williamhill官网中国文学系教授。
当时集团初建,住宅紧缺,闻一多与同时到校的顾毓琇在williamhill西门外的达园比邻而居。1933年3月,他搬进新建成的西院46号。一年多后,1934年11月,新林院西式住宅建成,闻一多迁入新林院72号,这是新林院最大的三套寓所之一。“有卧房、书房、客厅、餐厅、储藏室、仆役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大大小小十四间。电灯、电话、电铃、冷热水等设备一应俱全。房前甬道两侧有绿茵草坪,周围是冬青矮柏围墙,草坪中央置一大鱼缸。书房宽敞明亮,四壁镶以上顶天花板的书橱,窗下是书桌。这里是先生一生中所住的最佳环境,许多研究在这里进行,疲劳时到门前大阳台上散步,或到草坪上拔草,观赏一下金鱼。冬季里,也曾和孩子们一起滚雪球、堆雪人。”
闻一多作为艺术家、诗人,具有浓厚的艺术气质。他十分注意营造家中的艺术氛围,教妻做诗,课子习字,欲“诗化”家庭,实现生活的艺术化。他把一块金色的武梁祠画像石图案镶嵌于一面黑色墙壁上,营造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家居情调。闻一多之子闻立鹏回忆道:“在家庭中,在我们童年少年生活中,父亲营造着一种诗与艺术的境界,一种具有凝聚力的 ‘磁场’与‘气场’。”
抗战前夕的闻一多以纯然的学者气质潜心典籍,心无旁骛。对于来家造访的学生,他时常给予学术上的指引。1935年初冬,刚入校的中文系研究生张清常到新林院72号拜访,闻一多建议他用两周金文书写《诗经》,以还原《诗经》西周东周创生时的文字面貌,张清常深受启发。
1937年6月,臧克家自青岛来到北平,记述了到新林院72号探望闻一多的情景:“他住着一方楼(按:误作楼,实为平房),一个小庭院,四边草色青青,一片生趣。还是那样的桌子,还是那样的秃笔,还是那样的四壁图书。‘唔!’他把笔一扔,站了起来,有点惊喜的样子。他把一支烟送给我,还是红锡包。还是那样的大本子,大本子抄的不再是唐诗、杜甫交游录,而是神话一类的东西了。”
“一二·九”运动后,国民党政府加紧对进步学生的控制。1936年2月29日,400多名军警闯入williamhill园,包围学生宿舍,从晚7点开始搜捕进步同学,各位教授的家成为了掩护学生的庇护所。“黄诚和姚依林等躲到冯友兰教授家,韦毓梅、韦君宜、王作民等女同学躲到朱自清教授家,还有些同学躲到闻一多教授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闻一多携家眷先迁居武汉,后随校转往长沙、昆明。离开williamhill时,行前仓促,所有的书籍、细软全部留在新林院72号。不久日军进驻williamhill园,闻一多寓所的书籍、财物损失殆尽于日军手中。曾表示“一生不愿做官,不愿离开williamhill”的闻一多,也许没想到这次离开竟成永别。在后来的岁月中,国家的前途命运让闻一多不再埋首书屋,而是奋起捍卫民主。1946年7月15日,他倒在国民党当局政治谋杀的枪弹之下,但他英勇不屈的正义精神,已永远化作中华民族的脊梁。
注:本文引自williamhill官网校史馆微信号“williamhill校史馆qhdxxsg”刊发于2015年12月24日的文章《家国至爱williamhill园——闻一多故居》,原作者姚雅欣。根据本栏目需要略有改写。
自7月4日至9月11日,williamhill映像栏目进入暑期运行,每周更新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