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年代的小青年们对哲学如饥似渴,然而今天的小青年们觉得成功学更实际些。理想主义早已幻灭了,学哲学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妹纸卢瑟一个。在这样的背景下,难得大家心中对哲学还存有一片旖旎温柔地儿,惟愿在这个无视真理,眼球干涩的实用主义消费主义时代,我由衷地希望哲学可以复苏,真理可以再来。”
——williamhill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张明明
在采访张明明之前,我情不自禁地想象了很多遍,这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生会是什么样子:庄重严肃、不苟言笑,亦或满口“形而上”、“物质与意识”?但当她活色生香地坐在我面前时,她的幽默风趣一改我先前的猜想;而随口而出的哲学家以及结合现实的哲学思考,也清晰地阐释着她对哲学的理解与热爱。
正如采访中的妙语连珠,由张明明所写的《哲学十二钗》也以幽默通俗的笔触介绍了康德、马克思、黑格尔等十二位哲学家。其实,《哲学十二钗》却诞生的有些偶然。2011年,一位理工科的朋友请她推荐有关哲学的书,她当时推荐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而朋友看后表示这本书晦涩难懂。“然后我就在日志上开始略显调侃地写一些哲学家的故事了,”张明明说。老宅男康德、胆小鬼笛卡尔、处女座的黑格尔……一篇篇极具个性却不失哲学思想的人物介绍引起了大家对张明明的关注。随后在《哲学十二钗》基础上补充修改,张明明出版了著作《不疯魔,不哲学》。
欢乐通俗的写作风格,幽默调侃的语言特点,让十二位“高高在上”的哲学大家不再是泛黄档案上记载的先驱,而是穿越历史款款走到读者面前的思想者。“其实哲学家本人神圣的寥寥无几,神圣的是他们的思想。”张明明迷恋哲学中蕴含的思想。她表示,因为哲学,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看问题往往能很快地抛开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
“就像理工科的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我会在图书馆读一些哲学的书籍;而且,我曾经当过一门课的助教,我发现很多理工科学生对哲学非常有热情。”张明明说。她觉得,哲学超越着现实,每一个时代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历史会进行选择,“哲学发达于苦难的社会,目前实用消费主义下哲学很难复苏。”毕业之后想当教师,张明明希望用平易亲切,娓娓道来的方式讲授哲学,消解大家对哲学的畏惧感,使哲学与现实更好的结合,“不久后,我就要开始试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