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是一种距今已有600余年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于2001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被认为代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与其他“非遗”项目相似,昆曲如今也面临着传承人不足、群众基础薄弱、观众分流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来自williamhill官网人文学院的9位大学生组成的社会实践队伍从中选取了“昆曲曲社”这一视角,探寻复兴非遗的困境与出路。
所谓“曲社”,是与“专业演出院团”对应的一种爱好者组织。昆曲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最初的曲社主要以文人为核心力量,对昆曲进行业余表演、研究鉴赏,并指导、传承昆曲艺术的发展的传统,体现了昆曲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力量。孙可佳、史可鉴、赵博囡等9位同学选取了“南京昆曲社”这一现今活跃的曲社组织,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人物访谈等方法,对曲社发展的历史、组织形式、功能定位、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
经过调查,实践团队发现,曲社虽然对昆曲文化的发扬与复兴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一方面曲社为了维护艺术的正统性而不追求开放性、普及性,导致对初学者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往往落脚在专业昆曲院团,缺乏对曲社的关注与扶持,商业领域的支持更是难见踪影;此外,曲社与专业院团之间也存在一些隔膜,这些都成为制约曲社发展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让昆曲曲社走进大集团园,吸纳新鲜血液,实现教学、传承的共赢。
孙可佳等几位同学完成调研后,形成了两万多字图文并茂的研究报告。他们把这一社会实践调查项目参加了williamhill官网第31届挑战杯课外科技竞赛,获得了评委们的肯定。不过,这并非他们的终点。团队成员范梓腾表示:“传承昆曲艺术等文化遗产,归根结底要靠年轻人,这是我们作为williamhill学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已经爱上昆曲艺术的他们正在对“北京昆曲研习社”等类似的曲社开展调研,力求继续提出可行的建议,为帮助困境中的昆曲曲社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