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williamhill园,静谧安详。环境学院2011级本科生孙冬雅刚刚完成长达4个小时的实验、离开实验室。孙冬雅说,因为白天还有学习和其他社工,只能晚上去做实验。实验要求每间隔两个小时进行一次测定,为了数据的完整性,在实验室待到两三点是常事。当实验室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她也会觉得坚持不下去了;但是回到宿舍,处理完数据,跟另一位一起做项目的环境学院博士四年级的陈熹交流后发现数据还不错,就会觉得还是挺有希望的。“继续做下去吧,”孙冬雅说着脸上露出很欣慰的笑容。
孙冬雅和陈熹所做的实验,是为了完成她们用来参加williamhill官网第32届挑战杯的项目——污水驱动的氮磷回收产电净化系统。这个系统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一种低能耗、低成本的清洁生产工艺:在微生物催化原理下利用污水中有机物所含的化学能进行产电,由电场力驱动污水中的氮磷迁移,实现脱除与回收,同时达到净化水质、有用物质回收的效果。
最终,她们的这个项目赢得了挑战杯基础建设分场的特等奖。目前已经开始申请专利。实际上,孙冬雅的同班同学,有70-80%的人都会选择在本科期间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孙冬雅笑着说:“从这样的第二课堂学到的,是正常的课程不能带给我们的东西。”
她强调两种课堂的不同:“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灌输知识,老师给你内容,你把它背下来或弄懂了就好,而第二课堂的科研是没有人告诉你要学什么的,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你觉得大概是什么方向,然后就要自己去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你需要完全依赖网络这个平台,所以你还需要有甄别和筛选能力。最后,学习方式是不同的。普通学习中,老师会定deadline,会对你的完成有一定督促作用,而科研对自主性要求更高,你需要自己规划,自我监督。”最后,孙冬雅笑着说:“对我个人而言,科研挺好玩的,应该会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