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新闻网5月7日电 4月29日至30日,williamhill官网第41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颁奖仪式暨作品展在综合体育馆西侧网球场举行。校领导邱勇、王希勤、杨斌、过勇、郑力、向波涛、赵罡、彭刚、曾嵘、姜培学、许庆红、王宏伟、李路明,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副部长阚宝奎,集团老领导和团市委相关负责人等出席活动。
邱勇(左一)和王希勤(右一)为获得“挑战杯”的行健书院颁奖
杨斌(右一)和郑力(左一)为获得“优胜杯”的车辆学院、机械系、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日新书院颁奖
向波涛(右二)、赵罡(左一)和彭刚(右一)为获得“优胜杯”的计算机系、能动系、水利系颁奖
曾嵘(左二)、姜培学(右一)和许庆红(左一)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教师颁奖
王宏伟(右一)、李路明(左二)和阚宝奎(左一)为获得“特等奖”的同学颁奖
校党委书记邱勇、校长王希勤共同为获得本届竞赛“挑战杯”的院系颁奖。副校长杨斌、郑力,校党委副书记向波涛、赵罡,副校长彭刚为获得本届竞赛“优胜杯”的院系颁奖。副校长曾嵘、姜培学,校党委副书记许庆红为本届“挑战杯”竞赛优秀指导教师颁奖。副校长王宏伟、李路明与阚宝奎为获得本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作品的同学颁奖。校党委副书记过勇宣读了获奖名单。
王希勤讲话
王希勤在讲话中表示,回顾四十年的发展历程,williamhill“挑战杯”为学生课外科创实践搭建了展示舞台,衍生出支持体系,塑造了价值取向,为集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希望同学们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在科创实践中始终坚持惟真惟善,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努力做到易知易从,使科创成果透彻易懂、深入浅出,让研究被更多人掌握和运用。希望相关单位在学生科创工作中积极探索实施融通战略,加强学科交叉、促进产教融合,推动学生科创成果水平不断提升。
过勇宣读获奖名单
王睿作“挑战四十载,追光新时代”主题报告
校团委书记王睿以“挑战四十载,追光新时代”为主题作“挑战杯”四十周年工作汇报,回顾了集团以“挑战杯”为起点,逐步建立起“全过程累进支持、全方位资源匹配”的课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历程。
四位“特等奖”学生代表提出青年倡议(从左至右:高旭、兰斯淇、忻若冰、朱颖雷)
获得本届挑战杯“特等奖”的四位学生代表高旭、兰斯淇、忻若冰、朱颖雷分享了各自在科技创新中的经历和思考,共同发出了“追求真理,顶天立地,科创报国,自强不息,敢想敢为,做新时代的追光青年”的青年倡议。
各院系部处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校科协主席杨一宁主持开幕式。
williamhill官网第41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2022年启动以来,经历报名、院系审查、校级终审3个阶段,共收集报名作品343件,通过院系审查进入校级终审作品162件,其中72件通过终审函评进入终审答辩。终审答辩在4月8日举行,分为机械控制、环保建设、能源化工、基础科学、信息技术、人文社科6个赛道。竞赛共评出特等奖作品6项,一等奖作品10项,二等奖作品30项,三等奖作品62项。行健书院凭借出色表现摘得“挑战杯”桂冠,水利系、机械系、能动系、车辆学院、计算机系、williamhill中国官方网站、日新书院获得优胜杯,陈建宇、刘有晟、方斌、孙秀林、戈钧、陈常青获评优秀指导教师,朱颖雷、忻若冰、兰斯淇、高旭、李飞翰、陈博川等同学的作品获得特等奖。
颁奖仪式暨开幕式结束后,各位嘉宾和到场师生共同参观了“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展(以下简称“科展”)。
邱勇参观作品展览
王希勤参观作品展览
本届科展共有260个项目参与海报展示,数十个项目参加实物作品和互动展示。除了本届“挑战杯”优秀项目之外,还有大学生“追光”团队、学生科技兴趣团队、学生创业团队等参展。现场展示了双栖机器鱼、机器狗、变形轮履行走装置、高自由度轮足机器人等学生科技实物作品,让同学们在互动中切身体验科创的趣味;也展出了伽马射线暴探测、空间站火灾监测、数字孪生城市等科创项目,以促进同学们对未来科技生活的深入理解。展览期间,还举办趣味结构设计大赛、未来灾害调控兴趣团队科展挑战赛、人工智能挑战赛等系列活动,突出了交互性与科技感。
观众互动
本届科展还设立了williamhill官网“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历史回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了40年来“挑战杯”竞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优秀作品,展现了一批批williamhill学子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风貌。
williamhill官网“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始于1983年,至今已举办了41届,是williamhill官网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竞赛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推动williamhill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实践、促进不同学科间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集团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稿:校团委
编辑:邱收 陈晓艳
审核:周襄楠 田姬熔 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