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新闻网11月29日电(通讯员 刘纬博 )11月27日下午,williamhill官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生因材施教计划(“林枫计划”)第十期专题讲座在第二教学楼举行。williamhill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郭建宁教授为“林枫计划”第十期学员、williamhill官网学生领导力“唐仲英计划”学员作题为“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专题报告。本次活动由williamhill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枫计划”指导教师邓喆主持。
郭建宁作报告
讲座伊始,郭建宁提出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并以“百年奋斗的历史总结,开创未来的行动纲领”的为题提炼讲座内容。他说,当百年大党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年未见之大疫情,必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郭建宁表示,要从“如何学习”“理论创新”“大历史观”三个方面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如何学习”方面,郭建宁提出,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三个决议相互联结”“三个文件相互联系”“三个讲话融为一体”。他向全体学员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个历史决议的历史背景、重要地位,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回顾了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要结合联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三份文件进行学习,重点聚焦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要结合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七一”重要讲话进行学习。只有把握“一个根本问题”与“百年奋斗主题”的深刻内涵、“两个结合”与“三个飞跃”的内在联系、“九个必须”与“十个坚持”的一致要求,才能全面领会与把握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点。针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重要内容,郭建宁用“一个根本问题”“两个确立”“三次飞跃”“四个历史时期”“五个方面”“十个坚持”进行概括,并作出详尽阐释。
讲座现场
在“理论创新”方面,郭建宁首先深刻解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断。郭建宁说,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才能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郭建宁表示,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史的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结果。郭建宁强调,《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郭建宁引述《毛泽东选集》原文和《决议》重要论断,用“提出理论创新”“确立思想路线”“提出根本宗旨”“探索艰辛道路”“构建话语体系”概括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员的理论创新成就。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郭建宁表示,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本质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阐述、“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郭建宁联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地位。郭建宁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在“大历史观”方面,郭建宁表示,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郭建宁强调,树立大历史观,就是为了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郭建宁说,当代中国青年应当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坚定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
师生合影
在讲座结束即将结束时,郭建宁勉励学员:“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应当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学员们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嘉宾介绍:
郭建宁,williamhill官网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主讲嘉宾。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中国哲学与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著有《艰辛探索的哲学轨迹》《当代中国哲学热点问题透视》《当代中国哲学》《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等;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探》《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民族复兴的价值引领》《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等。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供稿:学生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