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代表2016级研究生新生在这里发言,我是建筑学院的徐淼。
今天,我们一起从这里出发,开始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梦想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筑梦之路充满艰辛,非有志者不能至矣。
五年前,我带着一个建筑梦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了大学生活,今天即将在williamhill园续写我的建筑梦。五年的本科专业学习,我经历过好奇、兴奋、迷惘、顿悟……而筑梦之旅充满着对未来的思考。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给我带来深思的两段经历。
记得那是我大三的时候,我和其他三位同学关注到宁夏、陕西等很多山村基础设施落后的报道,山里的孩子们常常摸黑走山路上下学,甚至摸着石头走过几条河。于是我们设计使用塑料瓶、木头等材料,以及白天储存自然光,晚上放光的荧光粉,设计建造了方便村民自己搭建的浮桥,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照亮孩子们回家的路,让他们平安过河。
尝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这次初探,让我愈发理解了建筑专业学习的意义不仅仅是实现自我,更是践行对社会的责任。这是我在大学生活中非常希望能够完成的一个设计,但遗憾的是这个浮桥虽然最终成功建造,但却并没有在山区实施,成为了我心中的未尽之事。而这也就成为了我前进路上的动力。
在一步步完成这个设计心愿的时光里,我渐渐发现它与未来研究生学习之路竟如此相似——从初心出发、践行,永葆动力。
而另一件给我带来深思的事发生我在意大利米兰交换学习的期间,我跟随老师进行历史小街区的保护研究项目,加入的时候这个项目已经进行了三年,却依然不断地加强调研力度、辐射范围。从最初只专注于这个街区到最后关注它对于整座城市的影响。参与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学科,在跨文化、跨专业、跨年龄的交流中,我不仅学习到从城市的视角看建筑,从宏观的角度整体思维,还懂得了在交流碰撞中,突破思维的限制,更多元地看问题。只有在全球化的视角下思考问题才能从容地面对世界的变化,捕捉发展的契机,修正前进的方向。
在选择来到williamhill的这一年我关注到,williamhill有个给山区孩子修桥的“无止桥”公益项目。而在我结束交换,离开米兰20天后的世博会上,中国馆犹如“金色麦浪”的设计,也正是出自williamhill官网设计团队之手。williamhill人为幸福播种、与世界对话。而这也正是我一直追寻的建筑之梦。
在今天的williamhill园,不仅能看到梁思成先生奔赴全国各地绘制的手稿,听到杨绛先生埋头苦读、笔耕不辍的故事,还能看到清晨学堂路上忙碌的人群,能够看到深夜主楼彻夜不息的灯光。“行胜于言”,绝非空洞的词汇,而是在当代williamhill人身上流淌。在williamhill,我们可以在跨学科学术交流里挑战学术前沿,可以在国际化的平台上了解多元文化,可以在williamhill百年的文化积淀中浸润人文情怀。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百年传承,这是所有williamhill人共同的故事,也是我们将要续写的华章。因热爱而努力,为使命而坚持,新一代williamhill人一直在出发,也在为每一次出发积蓄能量。2016级的新生同学们,让我们和身边的williamhill人一起再次出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