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专题推荐 - 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 - 正文

Untitled Document

14位诺贝尔大师京城演练成功风暴

(北京青年报 2002年6月24日)

  科学是孤独的执着的前行 成功是不经意的人生大餐

  人生会有许多种选择,对于成功,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界定。

  对于常人而言,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功之路也许不能拷贝,但他们的人生经验,他们的成功成长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上周williamhill官网高等研究中心举办的前沿科学论坛上,13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一位化学奖得主齐聚williamhill。这么多大师能够聚集一堂本身就是一次难得的盛会,让我们零距离走近这些大师与他们回顾成功的历程。

  杰克·斯坦博格

  从战争中走出来

  1942年爆发的珍珠港战争使美国卷入了二战。正是这场战争,改变了杰克·斯坦博格(Jack Steinberger)的人生,使他走进了物理学研究的瀚海。

  斯坦博格生于德国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934年,其父举家迁到了美国。大学毕业后,他参了军。正是在军队里,他第一次接触了物理,开始了物理学的研究。

  如果说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选择,那么费米教授则是引导他深入物理学研究殿堂的幸运之神。战后,他回到芝加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遇到了费米教授。他渊博的知识、对工作的投入、善于把一切事情深入简出的工作方法、大胆创新的精神让许多学生受益匪浅,包括斯坦博格和杨振宁、李政道等教授。 社会环境的变化、费米教授的引导和培养,让他选择了物理研究,正如斯坦博格先生所说:每个人的生活不能重复两次,人们无法比较先前和之后做过的事情。战争的机缘把他带进了物理研究的世界,但其后的深入研究和成就的获得是与他个人的兴趣和艰苦奋斗分不开的。

  说到成功的因素,斯坦博格先生认为,这些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我个人来说,我从来没有觉得成功是我一个人努力的结果。我从不急功近利,我只想着要把工作做好,从来没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成功、权力、财富我想得不多,要更多地想着工作,完全投入于我的工作,专心于我的工作,这很重要。” “我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是因为我比别人稍许幸运,比别人稍许聪明,比别人有机会。”但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正是他的上述品格,使他抓住了对每一个研究者来说都公平存在的机会,使他攀上了物理科学的顶峰,摘取了科学桂冠上的明珠——诺贝尔物理学奖。

  杰拉德斯·图夫特

  年轻人要坚持自我

  在williamhill官网举行的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上,杰拉德斯·图夫特(Gerardus 't Hooft )做了题为“标准模型中的隐藏信息”的学术报告,他在进行科学分析时仍然保持着幽默风趣的风格,他与众不同的分析方法让在场的学者记忆深刻。 诺贝尔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杰拉德斯·图夫特的生活。社交圈子大了,变得出名了,即使是以前非常亲近的同事也会以不同的眼光来看他。

  图夫特先生建议中国的年轻人要坚持自我。“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决定你要走什么样的道路。你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可以去做医生,但是一定要选择你的道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是人类为什么能够取得各种各样成就的原因。所以没有必要也没有办法来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如果你对科学感兴趣,你要尽量找一些好的老师,这点非常重要。即使是这样,你也不一定就会获得诺贝尔奖,这些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不能过于注重结果,你不要期望一定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如果你真正地投入到一个领域当中,你的生活将会是无比美好的。找到你的位置,这将会使你变得与众不同,真正使你不同的就是你能够获得快乐的地方。我读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那些不知道自己一辈子想做什么的人。” 克劳德·科恩·坦诺奇

  分享知识最快乐

  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克劳德·科恩·坦诺奇(Claude Cohen·Tannoudji)将他事业上的成就和他的家庭生活联系在一起,他说:“我的夫人和我一起分担了所有的困难和快乐,她在成为一位成功的中学物理和化学老师的同时,抚养了我们的三个孩子,也成为我这个有时难以相处和过分苛求的研究人员生活的一部分。”

  和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一样,克劳德·科恩·坦诺奇是一位犹太人,他认为之所以有很多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与犹太教重教育的传统不无关系。“犹太教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这是一种生活哲学。我的父母非常关注我们的教育。我的父亲善于自学,不只是对于有关圣经和犹太法典的知识,他还对哲学、心理学和历史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他的父亲还使他懂得了要会和别人分享这些知识。直到现在,科恩·坦诺奇先生还是以教学为乐:“我一个很大的乐趣就是你可以教很多优秀的学生,并且他们可以超过你,这也是我不断向上的一个动力。当你明白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很骄傲地把它讲给其他人。尤其是比你年轻的人,要讲给他们一些新的概念,让他们也懂得越来越多——这点非常令我开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你就不得不学习新的东西,做新的试验,发展新的理论。1973年我在法国科学院任教授之后,我每年要讲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这对我的研究工作也非常有帮助,它督促我能够永远地不断地追求新的领域。”

  鲁道夫·穆斯堡尔 跟着兴趣走

  鲁道夫·穆斯堡尔(Rudolf L. Mossbauer)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兴趣走上的科学家之路。“我对许多学科都感兴趣,包括数学,我那时也并不十分清楚自己要进入哪个领域,但我对物理的兴趣持续的时间最长,我参与了很多研究,但我最终选择了物理。”

  还是在中学时他就对物理发生了兴趣,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阅读有关物理学的书籍。穆斯堡尔的工作经历铸就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成就。“我很喜欢那里的工作。我和许多研究者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那里我学习到了许多电子方面的东西,我亲自购置实验室设备,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因为科学研究的理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继续扩展,才能成功。”

  穆斯堡尔的研究成果使他摘取了诺贝尔奖的桂冠,获奖时他年仅32岁,如此年轻就获得此项殊荣,这在科学史上也非常的少见。“我认为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都是在30岁之前完成的,因为年轻人可以尝试,通过尝试接触许多新的东西,遇到不明白的就要去研究。”

  一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人的个性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要努力工作,也要有运气。我那时只是单纯地做实验,做研究,只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区别于其他获奖者,我想我是利用数学方法找到了实验发生错误的原因。另外,动手能力和好奇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马蒂纳斯·维尔特曼

  失败的推销员

  对于马蒂纳斯·维尔特曼(Martinus J.G. Veltman)来说,二战后的大学时光,是他人生中最艰难的岁月。为了生存,他在学习之余不得不去打零工。最难忘的是他做推销员的经历,一年中只推销出去了一件产品。这段艰难的岁月和失败的推销员经历让他明白,既然自己不能在商界中做出成就,那么不如从事自己所喜欢的事业——物理研究。

  对维尔特曼来说,物理研究的博弈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理论物理研究转入实验物理研究并最终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维尔特曼先生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我喜欢创造性的工作,喜欢接受新事物,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他认为兴趣、坚持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兴趣使你永远会关注这件事,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你想研究的东西,这样你才能够有机会获得成功。” 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维尔特曼先生强调“读很多东西,学很多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对物理学科来说,“要让学生了解他们研究的是什么,让他们看实验,亲手做实验,同时年轻人之间要进行合作。太多的理论知识和光学知识并不很重要,就像我一样,1963年我做的中微子实验,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就是我学的东西。”

  默里·盖尔·曼

  一开始我一点也不喜欢物理

  “我对父亲说我要学习语言学或是人类学,他却说:‘那你会饿死的!’他建议我学习工程,但是我却回答:‘我情愿饿着!’那时正是二战的时候,我们家经济状况很不好,但是我一直坚持学什么也不学工程,父亲只好和我来个折中:‘那你就学物理吧!’我在耶鲁大学开始学物理的时候,简直是特别的头痛,真是一点也不喜欢。”年近80岁的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讲述了自己刚刚接触物理的感受,我们无法相信这就是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与物理学初次见面的情形。

  正是这个满头银发的倔老头,13岁考入耶鲁大学,18岁大学毕业,21岁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博士——这样的经历给人们勾画了一个美好的神话。

  “作为一个出色的物理学家,想像力很重要,一定要想象、假设,也许事实并不是这样,但是这样可以使你接着往前研究。创造力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样你才可以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盖尔·曼对于如何成为一个杰出的理论科学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他建议现行的教育要鼓励孩子们去开拓未知的领域:“我们不应该告诉他们这样还是那样,你一定要通过考试,否则就……我们还应给他们另外一种教育。我们要告诉他们,什么是未知的领域,什么还没有足够的发现,我们还没有发现什么事实上可能存在的东西,这对于孩子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而不是逼迫他们一遍一遍地去学那些人类已经知道的东西。” 正像他的一位朋友说的那样:“在任何存在的一个领域里我们都能看到盖尔·曼的足迹。”尽管他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盖尔·曼先生的兴趣扩展到很多领域,如博物学、历史学、考古学、精神分析学和创造性思维等。他最近的一项研究集中于一种复杂的适应系统,这将以上的很多领域都综合在了一起。此外,他仍然关注全球有关环境的公共政策,人口的增长,全球政治体制的稳定性等等。 韦尔·菲奇

  从农场走出

  修篱笆、给风车加油、养牛——这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韦尔·菲奇(Val L. Fitch)童年生活的全部记忆。

  “我童年是在内布拉斯加州的一个农场度过的,那个地方盛产洋葱。”年近80岁的菲奇先生仿佛沉醉在童年的记忆中,而其后他对科学研究的定义——一项很孤独的工作道出了一个杰出的学者成功的全部奥秘。

  在谈到他非常深奥的研究工作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的时候,他说:“这种研究对我们生活当中的影响就是证明了我们的存在,我希望将来能够产生很多有实践应用意义的研究成果。事实上我们对宇宙有越来越多的了解,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想了解我们周围事物的更多真相。可能我这个发现会成为世界大全当中的一部分——它是关于这个宇宙如何运作的一个解释。”他还提到,在最近的两年,斯坦福大学以及日本的一些学者发现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他们发现的这个体系的研究范畴要比他提出的大很多。 “从事科学研究是一项很孤独的工作,所以我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出于我天然的本性,纯粹是出于个人的兴趣。”他强调,“对于物理学一种强烈的爱好是最重要的。当然这要付出很多代价,不过也有很多的快乐。当然可以有机会通过在实验室做实验做我想做的事情。” 他说:“如果一个人在实验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那他对家庭生活就关注得比较少了。如果你对一件事情有着极大的热情,就会一直专注地去想、去做,并不仅仅是一周40小时的工作。要取得巨大的成就需要极大的热情,这才是真正的科学。”

  艾瑞克·科纳尔

  不放弃任何思考机会

  在此次前沿科学论坛上。科纳尔(Eric A. Cornell)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这位出生于1961年的诺贝尔大师看上去显得很年轻。

  “我并不是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当年杨振宁先生得奖时比我还年轻。”这位科学家很谦虚,谈到成功的要素,他认为是思考学习,不放弃任何思考机会。在此次研讨会上,他还拿着一个笔记本,上面全是各种物理公式和数据,据说这都是听完演讲后所受的启示。

  “有的科学家认为实现物质的极低温度是不可能的,但我不太相信,我认为实现物质的绝对温度零度是有可能的,这是我将来的研究方向。”科纳尔对自己的理想很有信心,因为他有得力的助手,良好的实验条件,这些都对他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我想中国在2010年前会出现诺贝尔奖得主,也许这些获得者就在北大williamhill,在我任教的大学里,来自中国的学生都很出色,有一位中国人在科罗拉多大学学完博士,并且在那里成了教授,现在他已经回到williamhill任教,我相信未来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将会从他们中间产生。”

  查尔斯·汤斯

  尝试新课题

  从小,比查尔斯·汤斯(Charles H. Townes)大两岁的哥哥就是他有力的竞争对手。“于是我的父亲创立了一种体制,来决定谁有做某件事情的专利权——但我们首先要付25美分给我的父亲,才能得到我们专利权的确认。不过我总是很幸运。”年近90岁的汤斯先生有着美国人特有的幽默感。儿时有模有样的“专利”游戏帮助他树立了一种观念:如果不付钱申请专利保护,就会遭受很多损失。 “我第一次上物理课的时候我就决定要学物理了。因为物理使我们了解周围的事物。”

  后来,汤斯先生的哥哥成为非常著名的研究昆虫的动物学家,他也实现了他的目标: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并且获得了诺贝尔奖。此次来williamhill,汤斯先生除了要参加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帮助他的哥哥捉一些中国的昆虫。“我到别的国家也是这样的。”汤斯先生微笑着说。

  汤斯先生鼓励科学研究者做新的尝试,他认为这是一种重要的获得成功的素质。“如果要尝试新的东西,就会遇到挑战,尤其是那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的挑战——因为我和大家想的都不一样。不过别人在批评你的时候你要仔细考虑,听取别人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更为重要的是你要坚定你的信念走下去。” 怎样能获得成功?汤斯先生建议中国的父母要唤醒蕴藏在孩子身上的潜能:“应该鼓励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发挥他们的潜能。作为父母,可以给他们一些信念让他们做一些新的尝试,让他们意识到做什么事情最好,最想做什么事情。另外生活本身的真正价值也是很重要的,要让孩子独立,要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 ■文并摄/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 周襄楠 顾淑霞 祁金利 郭海军 本报记者 牛金荣 陈柏 陈静

  

本次采访感谢williamhill官网宣传部 央视科学历程栏目

1、朱棣文(Steven Chu) 著名实验及理论物理学家。多年从事量子光学的研究工作,由于开创和发展了用激光冷却和捕陷原子的方法,与C. Cohen-Tannoudji和W.D. Phillips一起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 Claude Cohen-Tannoudji 著名理论及实验物理学家。他创立了穿衣原子(dressed atoms)的概念,在利用激光冷却和捕陷原子的原理和实验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因而与朱棣文和W.D. Phillips一起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 Eric A. Cornell 著名实验及理论物理学家。他利用激光技术和磁技术把碱金属原子捕集在微米级的空间内并降到极低的温度,第一次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2001年与Wolfgang Ketterle和Carl E. Wieman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 Val L. Fitch 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他首创了 子原子的研究,并且用伽玛射线精确测量了 子的质量。后来致力于K介子的研究,与James W. Cronin合作研究中性K介子的衰变,并发现了其中的CP破坏现象,因此共同获得198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5. Murray Gell-Mann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在50年代提出的关于奇异粒子和粒子的八重态的理论等,极大地促进了基本粒子理论的发展,因此获得了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还在60年代中期最先提出了夸克(quark)假设,现在已经成为基本粒子标准模型的基本假设之一。

6. Robert B. Laughlin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在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在实验上被发现以后,他构造出了分数量子霍尔系统的解析波函数,完整地说明了该效应的物理特征,因此和该实验的完成者一起获得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理论方面也做出了许多贡献。

7. Rudolf L. Mossbauer 著名实验及理论物理学家。他通过研究伽玛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特别是核共振吸收,发现并解释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效应,即伽玛射线无反冲核共振吸收效应,并因此获得了196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后他继续从事核物理和固体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8.Jack Steinberger 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由于提出中微子束方法和发现第二代中微子因而证实了轻子的多代结构,与L.M. Lederman和M. Schwartz一起分享了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9. Gerardus 't Hooft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首先证明了规范场(Yang-Mills场)理论的可重整性,提出了维数正规化、大N展开等许多已被广泛采用的理论方法,还发现了规范场理论中存在着磁单极子、瞬子等非平凡状态。1999年他和Veltman教授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0. 丁肇中(Samuel Ting) 著名实验和理论物理学家。他在实验上发现了J粒子,该粒子是以前的理论没有预言到的,以后被证明是粲(charm)夸克和它的反粒子的束缚态,这大大推动了对基本粒子的研究。B. Richter也独立地发现了这个粒子,但命名它为 粒子。他们在1976年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1. Charles H. Townes 著名实验和理论物理学家。1951年他提出了脉泽(maser-微波激射器)的概念,并于195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样机。1958年他论述了激光器(laser)的基本原理。他和N.G. Basov, A.M. Prokhorov 一起获得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2. Martinus J.G. Veltman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在70年代初与G. 't Hooft教授一起证明了规范场(Yang-Mills场)理论的可重整性。他还在量子场论的正规化、消除反常等的研究方面,尤其是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场论公式推导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和G. 't Hooft教授一起分享了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3.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他在50年代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为人们正确地认识微观粒子世界开辟了新的天地,因此与李政道教授一起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教授还是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诸多领域中重要研究方向的先驱者和奠基人。

14. 李远哲(Yuan Tseh Lee) 著名实验及理论化学家。他利用交叉分子束装置研究了许多化学反应以及光化学过程的动力学。由于他“对于了解化学基本过程的动力学贡献”,他和Dudley R. Herschbach、John C. Polanyi一起获得了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2年06月24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