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浅谈教学工作中的“四个结合”
●陆建华
2002年春季学期,我第一次承担了“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授课任务,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另一方面,我也清楚地认识到,集团首位的产出应该是接受良好教育的人才,而作为集团的教授,就要义不容辞地上讲台,努力将最好、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同学们。经过努力,取得了我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评估各项指标均为“笑脸”进入全校首次开课参评教师得分的前5%。通过此次授课,归纳出以下几点体会,简称“四个结合”,和各位老师探讨。
一、科研与教学结合,相互促进
“信号与系统”课是电子工程系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的重中之重。如何把科研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前沿技术融入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去,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在备课及授课时,有意识地将科研工作中的思维方法引入到课堂分析中,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变被动地听老师讲为主动地学习。很多同学对于新技术应用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对我的科研工作也很有启发和促进。
二、输入与输出结合,鼓励创新
授课的过程对同学们是输入新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同学们学会输出的过程。大学生不同于中学生,尤其是williamhill的学生,大部分同学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普遍缺乏的是输出能力,即如何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并能有所创新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识地针对实际应用,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贯穿起来。在课后鼓励同学们分成学习小组,自己命题并解决问题,然后写成小论文,并定期举办讨论课,由同学们自己宣读。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共提交并宣读了20篇小论文/演示稿(每个小组一篇),有相当一部分论文展现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也使同学们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课内与课外结合,加强沟通
教与学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而应该是一种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有赖于老师与同学的沟通。特别是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上,大部分同学需要有一个在学习方法上适应的过程,需要加以引导,而仅仅依靠课内的时间是不够的。特别是一些学习相对比较差的同学,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在讨论课上也很少发言,自卑感很强,总认为比别人差,不如别人,这些同学尤其需要引导、沟通。为此,我利用课外时间,通过有针对性地和同学面对面的谈心或通过电子邮件沟通,帮他们分析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结合我个人的一些经历,鼓励他们增加自信心、克服困难。一学期下来,通过近20人次的面谈以及近百封电子邮件,很多同学都乐意和我谈心,我也由此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实际上,学生对于老师来说是一面镜子,沟通有利于用好这面镜子,有益于将教学工作做得更好。
四、实践与理论结合,不断学习
“信号与系统”是电子工程系的一门经典课程,几十年来很多老师都参与过该课程的教学,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我初授该课程无疑是非常宝贵的资源。特别是郑君里老师,他讲授该课程已有20多年。郑老师在方法上给了我很多热情的帮助和指导,使我获益匪浅。此外,教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多种形式的教学讨论会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此次教学实践,我也深深体会到,要想讲好一门课,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外,还需要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修养。只有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