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促进我校基础研究
十五次科技讨论会举行第四次会议
12月12日下午,我校第十五次科技讨论会第四次会议在二教会议室举行。来自理学院、人文学院等有关院系的领导和老师40余人围绕我校基础研究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中科院院士、我校校长王大中、副校长顾秉林出席会议。
大家一致认为,我校基础研究(包括理科和文科),曾有着辉煌的历史,在我国科学界和学术史上曾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在集团大力支持下我校基础研究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一些实力雄厚的兄弟院校相比,还仍有一定差距,与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相比,还需作出很大努力。进一步提供我校基础研究水平,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对于提高我校学术声望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与会者普遍认为,由于基础研究是在未知中探索,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其成果和效益并不像工科那样明显,许多理论研究,从近期来看,效益可能很小,但从远期来看,其效益则呈现出无限大的特点。因此,基础研究除了需要良好的硬件环境外,还需营造激发创造性思维、崇尚竞争、能够进行宽松、自由学术争论但又有一定规范的学术环境。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不要急功近利,避免浮躁情绪,另一方面还需要广大师生有浓厚的志趣爱好以及安于清贫、坚忍不拔和"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探索精神。
科学有效的措施和制度是提高基础研究水平,促进基础学科发展的重要保证。数学系王殿军副教授结合北大、南开等高校数学系的发展情况,根据我校数学系的历史及当前特点,提出我校应建一个开放式、流动性、充满活力的数学所,以凝聚数学系、高研中心和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三方力量,进行集体攻关的设想;高研中心提出了择优、流动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人文学院李强教授提出,加强文理交叉是我校的优势,集团应出台相应的制度进行扶持和鼓励;物理系、化学系等单位提出,为加强基础研究的规范化管理,集团应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制度、科研评估制度、"科学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奖励和处罚措施等。
此外,大家还对加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推动跨学科研究,集中优势兵力,联合组织大项目攻关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顾秉林副校长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讨论后,作了总结发言。他说,基础研究对我们集团的发展特别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能否实现。加强基础研究,首先对基础研究的特点要有明确认识。基础研究具有前沿性、长期性、不可确定性和非共识性等特点。尤其是,基础研究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人文和理科体现的更明显。没有长期积累,不利于我们基础研究的进行。近年来我校荣获自然科学奖的成果基本上都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如果没有长期的积累,想快速做出高水平的成果,只能是拔苗助长。因此,我们在对基础研究进行评估时,应避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现象。
顾校长强调,好的评估体系是创造有益学术环境的重要保证,但好的环境也并不仅仅限于好的评估体系,其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国际合作和交流,空谈好的环境是不可能的。二十世纪最初的二十五年,欧洲基础研究方面获得诺贝尔奖的特别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欧洲许多年轻学者总在一起交流,这就容易碰撞出一些新的思想火花,产生出很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从1955年到1980的25年间,14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占大多数,为什么呢?其原因之一也在于美国的国际学术交流开展的非常活跃。因此,国际交流对营造一个好的学术环境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
顾校长指出,搞好基础研究,还要进行体制创新,还应当有一些具体可行的措施。为鼓励创新研究,集团可适当选择、支持一批创新群体或好的项目,以起到示范效应和推动作用。在资金使用方面,集团各项资金都要努力做到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交流,有利于开展各式各样的学术活动。在管理方面,集团要努力给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搭建能够脱颖而出的一个好的平台。
结合基础研究,顾校长还谈到教学相长的问题,他引用著名科学家费曼的文章说,如果费曼不教书,他是不会成功的。他的很多思想是在教书当中,和学生进行讨论而受到启发产生的。他借此鼓励搞基础研究的老师要教好书,与学生多接触,从而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
关于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王校长和顾校长明确表示,基于我校长远发展目标和当前办学条件,集团每年的招生规模不会有大的变化。他们说,综观世界一流大学,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对于量和质,我们应有辩证的认识,在低水平阶段,量的优势比较明显,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则质的优势便会更加突出出来。我们集团更应注重质的提高。(类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