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titled Document
一份付出,一份收获
——记浙江大学优秀博士生蔡阳健
未见浙江大学光学专业博士生蔡阳健,已闻其人不凡:此人发表SCI论文特多。
从他的个人履历上可以得知,迄今发表SCI论文20篇。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12篇,第二作者1篇(第一作者为导师),第三作者1篇。其中有2篇发表在本专业光学领域顶级刊物Optics Letter上,影响因子3.511,为本专业最高。全国2002年发表在该杂志上的论文只有24篇。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科研上会获得这么大的成绩?带着这样的疑问,10月17日晚,我们来到蔡阳健此次参加博士生论坛的住处,专程采访了他。
带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带着南方口音的蔡阳健,谦虚地说:“我不认为自己有蛮多厉害,这其实每个专业不一样,可能有的专业好发文章,有的专业发表文章比较难,化学系更难发。我们浙大的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发文章很难的,他们考分都特别地高。”在与记者寒暄之后,他打开话匣子,谈了以下的几点:
看看别人在做什么
谈到参加这次首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的目的,他说,更多地了解别人在作什么,因为现在人们都在注重学科和学科、方向和方向交叉的研究。“我现在不单单做一些激光物理研究,相干光学、傅立叶光学也都在做。还做一些与之相关的学科研究,我现在已经找到一些切入点。”
“这次‘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我认为是更主要的是学术的交流,了解同行们都在做哪些方面的研究,否则老是自己在做,很孤僻的,这样很不好。因为现在不是讲究学术交叉嘛。哪怕一点点交叉,都对自己有启发的。”
“感觉来这里的人都不简单,我们没有必要觉得自己怎么样了,还是要虚心的学习”。
原动力:兴趣、努力、创新
当我们问到蔡阳健科研成果何以取得这么大成绩时,他说,做学问主要是兴趣,它是最主要的原动力,凭自己的爱好,并不是“老板”(导师)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这样你永远超不过老板(导师)。另一点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导师把你领进门,平时自己找一些题目做一下研究。不能只能听导师的,最主要是自己的兴趣、努力和自己的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学术研究中多出成果,最主要的是探索精神,“脑子里有了好的想法我会主动把它做出来,开始走弯路,也是很正常的,我刚开始也做了几篇垃圾文章。”
回忆起整个学习的历程,蔡阳健说:“我曾经不是很好的学生,我考不上重点高中,在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我升入普通高中后,心灵上的创伤刺激着我努力学习。”“本科对我意义蛮大的,花了很多精力,基础打得扎实。同时受师兄师姐的无形的影响。”“父母虽然文化低,但是很开明的,希望我多学些,很尊重我的选择。”
导师:领入门、把关
“这么多年的求学过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浙江大学光学研究所的所长林强。”在谈到博士生培养中导师的作用时,蔡阳健说,导师指明方向,领入门,有疑问的时候,指导一下,不应该替你一切包办,应该放手让学生搞研究。另一方面,要起到把关的作用,大体上把握住研究方向,不要让学生走弯路。但最主要的靠你自己。导师不但应该和学生进行学术交流,还要进行情感交流,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应该是一种平等交流性的朋友关系。“浙大的导师给我的环境蛮宽松的,还鼓励你有好的想法,不会非要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这样能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发挥自己的潜力。”
创新:独创or完善
“创新有好几种形式,人家用一种方法,你用另外一种方法另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做一个全新的东西,这是创新。在别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这也是创新。我们搞科研既要独创性、也有追求系统性,不是说这个没有新的东西,就不研究了,也可以完善一个东西。”
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呢?蔡阳健的经验是多看多练多想,看大量的文献。“在‘老板’没有指定的情况下,我自己看了一千多篇的光学领域的文献。”
理想的创新环境:宽松的学术氛围、频繁的中外交流
目前在香港浸会大学作研究交流的蔡阳健,结合自己的体会,对于理想的创新环境有着自己的认识。“我想是宽松的”他说,“我没有出过国,但受英国影响的香港的学术环境,和国内差别就比较大,在学术上更加宽松;但并不表示导师不管,那里鼓励你跟导师争论,产生新的想法,讨论问题比较自由、平等和开放,不会因为你是‘老板’,你是权威,我就一定要听你的。鼓励你找出错误,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平常一起喝咖啡都可以讨论问题。学术氛围是很重要的,我们每个课题组,每个礼拜讨论一次,和导师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是逼着你做什么,否则会觉得自己是个运算工具,体现不出你的创造性思维来了。”
“在经济上应该有得到一些好处,但不能贪得无厌。做研究查资料一定要方便,这样会有比较多的交流,更多地了解同行都在做什么东西。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及时跟踪前沿,开阔自己的视野。”
质量第一
“文章的数量不代表什么,还要看文章的级别。真正好的文章也不需要好多好多。这对一个人的成就评价也只能是一半,不能完全展示一个人的成就水平的高低大小。还有的人发表的文章特别少,但不能判定他就没有水平,例如爱因斯坦。”
关于“土鳖”不如“海龟”
“我不认为,‘土鳖’不如‘海龟’,你是金子总要发光的,现在去国外读书,并不表示你的实力能力强,高中生花钱去国外书都有在国内读不下去的嫌疑,这种人能力未必强。在国内有了一定成就之后出国会更好,但我不否认‘海龟’大部分都有实力。在国内做出成绩,照样会被承认的。比如现在国外有人邀请我,但我不会为了出国而出国。出国的动机要端正,一大批一大批的出去,真正作学问的有多少?我觉得很少。回来后,也有优胜劣汰,没有能力,一样被淘汰。”
做事情要静下心来
当谈到对后来人的忠告,蔡阳健说,做事情要静下心来,不要只是为了毕业,混文凭,凑文章,不能浮躁。
“写不出文章、心情浮躁时,在杭州,每个礼拜导师和我要爬山,骑车旅游,以此来排解烦躁情绪,使心态静下来。”
“在集团里呆上一个月两个月,是很烦躁的,出去和父母聊聊天,转移注意力,回来后,获得动力。”
关于工作和爱情
“将来想在高校做一名教师,因为我喜欢搞研究,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做自己喜欢的课题,而在集团搞研究比较自由。”
“我现在很幸运,有了女朋友,我很认真对待我们之间的感情,有时付出的挺多的。追女孩子和写文章(搞学问)完全是两回事。是两回事,这是两种付出,一个要智力上的付出,一个生活上、感情上的……”(笑)
当记者问道:“你的座右铭是什么?”蔡阳健不假思索地回答:“一份付出,一份收获”。这时我们才仿佛明白了那个一直萦绕心头的疑问,面前的蔡阳健不正是用取得的成绩为自己的座右铭作了极好的佐证吗?
(研究生报记者团 赵力文 宋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