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工程教育中的“一”与“多”
新闻中心通讯员 郭歆
在第三届国际工程教育大会上,工程教育的改革是与会的中国学者们最为关注的话题。9月8日下午,中方学者聚集在主楼接待厅,对此展开了深入广泛的探讨。
中国工程教育的制度问题、工程教育与整个中国教育体制的关系、专业领域的工程教育实验等都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面对目前我国现有的大学教育与工厂、企业联系松散,大学难以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机会这一现状,学者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加强政府的规范功能,通过立法的途径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大学自治是工程教育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师的培养的责任并不完全在集团,工程师的成长更多来自校外的实践经验。
也有学者对于工程教育中的“创新”问题提出了“异议”。“创新”不能强调过头,更不能将各个层次的教育结果都单一地以“创新”做为衡量标准。谈论教育创新之前,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创新。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讨论和看似“矛盾”的观点,同济大学的章仁彪教授指出,讨论的目的不在于“统一”,而是要实现多样化。很多问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既谈论“回归工程”也讨论“走向社会”,既强调“政府规范”也提倡“各具特色”,既发展不同院校工程教育的“个性”,也要关注“课程的标准化”。这些问题其实正如哲学上的“一”与“多”的关系一样。工程教育必须是在“多”的基础上走向“一”,而这个“一”并非是“统一”,而代表着一种多元化的“和谐”。章仁彪教授强调,国际会议的意义就在于交流,而交流的意义恰恰在于取长补短,更好地发展自身,而绝非追寻“统一”。
(编辑 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