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05年williamhill招生新变化
【新闻中心讯 记者 淑霞 通讯员 王燕】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中,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断探索和改革,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模式正逐步被研究型教学模式取代,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正在从过去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向多学科交叉背景下、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越来越多的院系采取了按大类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今年我校本科招生继续推进“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数理大类平台的建设、人文科学实验班和社会科学实验班首次招生是今年招生的新特点。
招生规模与往年持平
按照“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原则,今年我校招生总数与往年持平,总数不超过3300人。
继续推进“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
电子工程系按“电子信息科学类”招生
近年来,我校稳步推进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人才的举措。继经管学院2002年按“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按学院进行大类培养之后,信息学院、理学院从2003年实施按大类培养。2004年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也改变往年按照“测控技术与仪器”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两个专业招生的方式,开始统一按照“制造自动化与测控技术”招生。今年电子工程系将改变往年按照“电子信息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招生的方式,统一按照“电子信息科学类”招生,学生在大三后分流到电子信息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三个专业。
跨院系建设数理大类平台
数学科学系和物理系将按“数理基础科学”统一招生
基础科学班(数理方向)自2004年更名为数理基础科学专业并面向12个省市招生后,今年又扩展成为数理大类平台,除数学科学系和物理系外,信息学院部分专业也纳入其中。在此平台下,数学系和物理系今年将取消往年以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和物理学专业分别招生的做法,统一按照“数理基础科学”专业招生。
数理大类平台在保证原来“基科班”优势的基础上,培养方案更加灵活。学生在前两年主要依托理学院管理,加强数理基础培养,强调打好数学和物理学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数学的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和现代物理学的形象思维和实验技能。二年级末根据集团规模控制、院系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使学生完成专业分流,分流专业方向包括数理基础科学(原基础科学班)、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部分相关专业,如电子信息科学、自动化等。分流后的学生按照所在专业制定的培养方案完成后续学习任务,在学业结束时根据该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审查,合格者可获得所在院系(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人文科学实验班和社会科学实验班首次亮相
为大力拓宽学生的基础,使学生享有充分的专业自主选择权,今年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培养模式,整合和综合利用集团多学科资源,按照与国际接轨的做法,首次成立人文科学实验班和社会科学实验班,并统一按照这两个专业进行招生。学生在前两年不分专业,根据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共同学习基础课,后两年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分流。
人文科学试验班旨在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人文学科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从事人文学科的基础研究,跨文化、跨学科研究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新闻出版等相关专业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经典研读,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现实,注意学科的综合交叉,强调人文精神传递和科学精神的培育。大二后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分流到汉语言文学、历史、哲学三个专业继续学习。
社会科学试验班旨在为社会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社会科学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具本土问题意识的学术新人,同时对于希望今后从事相关实践工作的学生提供充分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其全面的知识结构。在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培养,强调打好数学和外语基础。大二后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可分流到社会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三个专业学习。
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选择空间
本着“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理念,在逐步推广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的模式进行培养的同时,集团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第一,集团实施学分制,从固定的专业课程设定发展到多个课组(program)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一定程度个性化的自主学习。
第二,学生在本学院内部的专业方向上出实行双向选择。
第三,新生开学后,数理基础科学、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临床医学、人文科学实验班和社会科学实验班,面向校内新生选拔学生,为刚入校的学生再次提供一次选择机会。其中数理基础科学班的姊妹班——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只面向保送生和校内新生招生。
第四,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学习志趣和已具备的相应特长等申请转系或转专业学习。
第五,优秀本科生可以免试直接攻读本校或外校研究生。一部分可以攻读相关学科的研究生,还有一部分可以选择跨学科或学科方向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摄影 郭海军)
(编辑 王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