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
——访williamhill园抗日老干部周玉芝
学生记者 林韵然
周玉芝,1920年出生于山东省。1938年任河头村妇女救国会主任,负责群众宣传工作。1941年入党,1942年参加干部培训,1943年任临邑区妇联主任,抗战胜利后进入县妇联主持工作。1959年随爱人来到williamhill官网,先后担任建工系总支秘书、williamhill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兼副园长、家属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76年离休。
一个细雨绵绵的清晨。八点半,我如约来到williamhill园西南14号楼离休老干部周玉芹老师的家中。周奶奶今年已八十五岁高龄,可是一谈起当年抗日的点点滴滴,昔日的热血与激情俨然又涌上了这位抗日老红军的心头。
危情一:没有武器?
对策:咱们自己造!
“记得‘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我才十六、七岁。”周奶奶回忆说,当时随着日本兵的步步进逼,国民党军队不但节节溃败大批南撤,而且还一路搜刮抢掠,无所不为。当地的老百姓别无选择,“不靠天,不靠地,抗日只能靠党靠咱们自己!”村里地下党组织号召全村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只要支持抗战斗争,无论男女老少,彼此都是一家人。“可是光想着打仗还不行,咱们还得生产自救哪!”谈到后方的生产活动,尤其是民兵们的武器供给,周奶奶一下子拉开了话匣子。“当时村里的条件较差,武器不够,老百姓就自己动手做枪做炮,做手榴弹。”周奶奶笑说村民们虽然目不识丁,文化水平不高,但造出来的“土制”枪炮,却也有模有样。她还特意手把手地向我们示范了手榴弹的制作过程:锤打铁片,填入硝和硫,再掺上草木灰……到了后来,村里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说是兵工厂,其实也就十几号人凑在一起,专门负责生产土枪、土炮和手榴弹。这些武器的制作过程全凭手工,造出来的枪炮还特别的好看耐用,真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发明创造阿!”
危情二:敌人扫荡来了!
对策:深挖坑,过封锁沟,上山去。
周奶奶告诉我们,日军当时在镇上盖起碉堡,建立了一个据点。一年中每逢春、秋两季,鬼子们就会到各个村庄扫荡一次。但是对付日寇的扫荡,“咱们老百姓可有办法了!”每次扫荡什么时候开始,有多少鬼子参加,携带多少武器,这些消息都会通过口头传信的方式,从镇上的地下工作者手中,及时准确地传到各村的村干部那里。“这样鬼子每次来扫荡,我们事先都心里有数了。”一得到扫荡的消息,大伙儿立刻针锋相对的行动起来。“我们村的北部是山区,南部则是平原。平原地区对付敌人扫荡的方法是深挖坑:各家各户在水缸里藏上粮食,缸顶扣上饭锅,埋进临时挖好的深坑里,上头再垒上砖,夯实了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埋粮食的地方大多稀奇古怪,比如牛栏里啦、茅厕边啦,全是些不起眼的地方,敌人想不到的地方。至于山区呢,日本兵对山区的地形不熟,一般不敢轻易上山来。因为一到山里,他们就犯迷糊了,咱们的游击队常常杀得他们措手不及,落花流水。所以扫荡一开始,村里的武工队、民兵队还有老百姓,大家统统躲进山里去。这样该埋的埋,该藏的藏,该运的运,敌人每次扫荡基本上都会扑个空。”讲到这里,周奶奶不由呵呵大笑起来。“当然敌人也鬼着呢,他们发现了我们的反扫荡策略以后,便开始在平原和山区的中间地带挖封锁沟。这些封锁沟又高又深,不但每隔数百步就设有一个岗楼,而且沟的两边还牵有铁线,线上拴着铃铛。一旦有人经过碰响铃铛,岗楼的探照灯和机枪立刻铺天盖地而来。”然而区区一张铁网,岂能挡得住广大人民群众无尽的智慧和勇力!周奶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她的一次“过沟”经历:“过封锁沟一定得等到天黑看不清的时候才行。过封锁沟的那天晚上,我们事先对好了口令,大家排好队,一个接一个慢慢摸索着爬过沟去。因为铁丝网离地很近,所以我们爬的时候必须使劲贴着地皮,千万不能碰到线,否则碰响了铃铛就会前功尽弃。封锁沟的这一头有绳子拽着,那一头则有绳子甚至梯子接应着。我记得当时还发生了一件特别惊险的事情,邳县的妇联主席一个不小心,将没拉线的手榴弹扔了出去,幸亏手榴弹没有爆炸。过了封锁沟来到山区,我们就安全了。”
危情三:没有咸盐,怎么办?
对策:弄良民证,咱们运盐去!
“那时候敌人对盐运实行封锁,大伙儿既没有盐吃,又没有盐水消毒治病,这样长期下去可不行啊!老领导当机立断:咱们排除万难,想办法运盐去!”周奶奶拿手比划着,“见过山东做小买卖常用的那种车子吗?前边一个人拉着,后边一个人推着,就这样简陋的小车,成为了我们运盐的基本工具。”听周奶奶说,运盐途中最难过的一道关卡是岗哨。每逢运盐车经过岗哨,汉奸们一般都会上前盘查。“为了顺利通过岗哨,组织上通常会事先派人打听好各个岗哨的情况,然后咱们专捡敌人力量薄弱的地方运盐。凭着花钱弄来的良民证和假介绍信,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长官,这批盐是运到你们XX据点(碉堡)去的!’那些汉奸哪里分得清真假,糊里糊涂地也就放行了。”此外女同志在运盐的过程中,还常常打扮成贫苦农妇的模样,或是装聋作哑:“这样查哨的人就不会怀疑我们是妇救会的人了。”周奶奶告诉我们,这些盐大多来自青岛和烟台,运来后通常分作二种用途:一部分供应部队,一部分送往卫生科,冲成盐水用来治疗疥疮,还有一部分则分给老百姓。但是每当一车盐运来的时候,八路军战士们舍不得吃,老百姓们也舍不得吃,结果大家你推我让,最后谁也不肯收。“真是军民一家亲啊!”说到动情处,周奶奶不禁落泪了。
采访结束了。当我走出周玉芝老师的家门时,眼前仍然浮动着老人家慈祥的笑貌,耳边仍然回荡着她铿锵有力的声音,心中仍然澎湃着汹涌的热潮。周奶奶,六十年前的今天,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伟大的祖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六十年后的今天,愿您在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安享晚年、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