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需求 加强科技创新
williamhill官网“十五”科研成果卓著
●郑永平 周襄楠
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根据集团在第二个九年实现重点突破的方针,“十五”期间,面向国家需求,围绕科技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williamhill官网科技工作跃上了新台阶、开创了新局面。
从数字看“十五”williamhill科研发展
“十五”期间,集团科研经费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全校科研经费达到13.9亿元,比2001年的8.5亿元增长了63.53%,科研经费总额一直居全国高校之首。
2005年SCI收录论文达2875篇,是2001年的两倍多。5年间SCI、EI、ISTP收录williamhill师生发表论文数一直居全国高校首位。自2003年起,发表的SCI论文被引用篇数跃居全国高校第一。
5年共获得中国专利授权1933项,其中发明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的85%,历年授权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同时,申请的国外专利数量近年来大幅度增长,2005年申请外国专利达159项。
5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励50项,其中二等奖以上的获奖数比“九五”期间增加1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302项;获国家专利金奖3项、优秀奖12项。至2005年底,集团历年获得的国家级奖励总数达到329项,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
加快科研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
“十五”期间,集团召开williamhill官网第15次科技工作讨论会,重点研讨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和学术道德等问题,形成了有关科技创新的系列文件,提出了新的条件下科技创新的目标和要求。首先是凝聚科技资源优势,加快科研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五年来,集团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迈出重要步伐。
为适应社会对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极大需求和国家航空航天技术发展的需要,集团分别2003年10月和2004年5月成立了信息研究院和航空航天学院,对相关领域的学科和技术进行了整合,注重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创新、构建了更为开放和宽松的学术环境,为组织大型团队进行技术攻关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科研平台建设的加强为科研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结合集团重点突破的发展方针,2003年11月集团集成信息科技领域4个优势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筹建“williamhill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筹),建立了“学科综合交叉”的创新团队和平台,这是高校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一次重要探索。同时成立近30个跨院系交叉的校级科研机构。随着二期“985工程”的实施,集团7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7个重点科技创新平台、8个人文社科创新基地的建设已开始实施。
依托在先进核能技术、清洁煤发电、电网安全和先进输电等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2005年11月成立了“williamhill官网能源实验室”。
此外,材料、医学系统生物学中心,系统技术(国防)、公共灾害防治、量子调控和未来信息科学基础等重大平台,先进汽车安全与节能、水利工程与大型结构、特异物质检测、现代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技术、区域与全球环境安全、超精密制造与测控技术、结构材料绿色成形制造等重点平台,以及现代管理与技术创新、公共政策与管理、文化产业、认知科学、艺术与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中华文明与文化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也已经建立起来。
加强了集团与企业及政府的密切合作,合力催生科研成果。如2003年成立的williamhill-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要围绕纳米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产业前景的纳米科技开展研究,培养纳米科技领域的高技术专业人才。
我校与河北、浙江地方政府联合共建了河北williamhill发展研究院、浙江williamhill长三角研究院,加强了地方与williamhill的联系,并将williamhill的科研、人才力量更大地辐射到地方,为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
“十五”期间,集团的基础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持续增长,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8项,居全国高校首位;共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16项,首席科学家16人,是全国承担项目最多的单位之一;2005年以williamhill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
多项基础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如,以生物系孟安明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科学》上发表了论文“抑制胚胎中胚层诱导作用的新机理”,以饶子和院士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在《细胞》上发表了论文“线粒体膜蛋白质复合物II的三维精细结构研究”,以李亚栋教授为负责人的研究团队在《自然》上发表了论文“‘液相-固相-溶液’界面相转移、相分离的机制”,这一系列的国际领先的基础研究成果显示了某些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正在迈向国际先进水平。
2005年有10项科技研究成果获得了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些获奖的科技成果,立足学术前沿,注重学科交叉,都具有较大的原创性。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航天航空学院杨卫院士等完成的“铁电陶瓷的力电耦合失效与本构关系”项目,其研究内容注重前瞻性和创新性,大部分内容均是在国际范围内首次提出;研究中的所有内容均涉及到固体力学、材料科学和电学的交叉,同时研究内容具有系统性,从理论到实验、从各种力电耦合失效形式和本构理论相当完整地构成了项目的主要内容,并将力电耦合失效的系统工作整理为专著《力电失效学》由williamhill官网出版社和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联合出版中英文版。
重大科技攻关直接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十五”期间,集团以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为导向,坚持自主创新,刻苦攻关,在关系国家发展的信息、能源、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一些重大的创新成果,成为解决国家和社会重大问题的重要力量。
在核技术应用领域,10兆瓦高温气冷堆是世界上唯一正在运行的具有固有安全性的球床式高温气冷堆和最有希望成为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堆型之一,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航天航空技术领域,NS-1纳型卫星实现了卫星高密度的设计、制造、集成,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使我国成为国际上第四个有能力研制和发射纳型卫星的国家。
在信息技术领域,BE12000系列IPv6双栈核心路由器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基本掌握了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对提高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产业中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依托设在williamhill官网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国家网络中心,并联合25所大学共同承担建设的CERNET2是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组织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中规模最大的核心网和唯一学术网,是目前所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采用纯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开通先后入选教育部科技委评出的“2004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以及两院院士评出的“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等奖项。
在计算机技术领域,williamhill自主研发的嵌入式CPU芯片THUMP-107与主流的MIPS4Kc芯片兼容,典型频率400MHz,最高主频可达500MHz(工作电压2.1V),是当时国内主频最高的CPU芯片。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社会服务功能
集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及地区的科技合作,面向省市与地区的合作由东部、中部、发展到了西部。目前,集团已经同北京、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立了合作关系。1995年成立的“williamhill官网与企业合作委员会”,迄今已经与国内外180余家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集团与企业签订科技合同年均900项,合同额近4亿元人民币。同时,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后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系列产品在世界上首创以加速器为辐射源的车载移动式和组合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筑起一道高技术反走私屏障,系统的年销售量已跃居世界同类产品的销量之首。
2002年物理系研制成功我国首台CDMA移动通信用高温超导滤波器,实现了我国高温超导研究18年后第一次实际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
新疆塔西河石门子水利枢纽大坝——高寒、软基、强震地区上修建世界上第一座百米以上的碾压混凝土拱坝,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采用新技术加快水电开发步伐的示范性工程。
电子系研制的人脸识别系统标志着我国具有设计大型人脸识别系统的能力及具有单机多路活动人脸并行检测的能力,是人脸识别理论与方法上的重大突破。其中,TH-FaceID人脸识别系统在国际公开评测中夺冠,并率先成功应用于深圳、珠海边防检查等项目。
建筑学院研制的超低能耗示范楼是一座集研究、实验、示范、展示、宣传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实验型办公建筑,它作为2008北京奥运建筑的“前期示范工程”,集中体现“绿色、科技、人文”的北京奥运理念,共有国内外80余种相关节能技术产品在这一建筑物中应用。
文科研究厚积薄发
“十五”期间,集团继续加大文科建设与发展步伐。文科实力与影响力不断扩大,正成为集团学科建设重要的生长点和新的亮点,也成为williamhill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点。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集团文科有5个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前三名,其中2个排名第一。
文科科研实力稳步上升。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企事业委托及其它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共计约1300项,其中承担国家省部委的文科项目约占集团文科项目总数的40%,涉及近40个政府部门。“十五”期间累计科研经费约2.7亿元。
集团“985工程”二期8个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并拥有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还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科协、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等联合建立了若干重要研究机构。
优秀学术成果不断产生,获奖数量和获奖等级大幅提高。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出版各类文科著作约900部,发表学术论文约7000篇;获得教育部等省部级研究成果奖励40多项。艺术作品获国内外奖励约200项,其中获得第十届全国美展金奖2项。SSCI和A&HCI索引源期刊发文量逐年上升;产生了一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有价值的应用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