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战略 培养拔尖人才
williamhill“十五”研究生教育成绩显著
●顾淑霞
“十五”期间,在研究生教育方面,williamhill紧密围绕国家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丰富培养类别,提高培养质量。高水平导师队伍得到了不断壮大,集团进一步明确基于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尤其是培养博士生的理念,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学改革成果《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获得了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实施创新战略,培养拔尖人才——面向新世纪的williamhill官网博士生教育》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加强研究生教育,优化研究生学科布局
截至2005年9月,williamhill研究生教育共授予学位总数达34,816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4,969人、硕士学位29,847人。目前在学研究生总数为18,443人,其中博士生4,997人、学历教育硕士生8550人、非学历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生4896人。
目前集团已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0个;形成了涵盖理、工、文、史、哲、法、经济、管理、教育等9个学科门类,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学术型学位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单一到多个学科领域不断发展,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可在9个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截至2005年9月,已授予专业学位7,148人,在学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近7,000人。
共建williamhill官网深圳研究生院。williamhill官网与深圳市合作创建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2001年建院以来,累计培养研究生3,500余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生1,723人。2005年底,共有在校生1,591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152人。
强化培养环节和水平,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革新研究生招生和考核方式,确保生源质量。在博士生招生方面,集团以“公正科学地选拔真正具有学术研究潜质的学生”为博士生招考工作的指导思想,革新考核方式,多渠道选拔优秀人才。集团从1997年开始实行了按一级学科招收和培养博士生,目前,此项措施已在25个一级学科授权点实现。自2000年开始,改革我国博士生招生一直沿用的以单科知识点测试为考核中心,以分数为录取依据的选拔方式,加大了对考生研究潜质和全面素质的考察力度,包括研究兴趣、实验动手技能、外语表达能力等。
集团还在国内率先开始招收“论文博士生”,为少数具有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在本领域和专门技术上取得突出成果的一线技术骨干提供继续深造机会;近年来,为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集团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培养“国防定向博士生”。自1999年至今,已招收国防、军队系统的委托、定向博士生近200人,他们中有4人成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
硕士生招生方面,在简化程序、严格管理、方便考生的同时,还加大研究生的面试环节,笔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50%,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选拔优秀生源。
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集团调动一大批科研骨干教师投入研究生课程建设,推进研究型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训练。2002年以来,共立项建设211门研究生课程,带动了研究生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5年间,共有13部教材入选教育部推荐使用的“研究生教学用书”。
实施 “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计划”,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使其体验国际知名大学的教学模式,同时推动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目前共资助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密执根大学等海外院校的100余名学者开设短期课程,这些课程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欢迎和好评,对我校的研究生课程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中外合作培养。集团很多院系通过与海外集团互派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或联合培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增强研究生国际交流能力,还通过与海外集团开展教学和研究方面的合作,引进了优秀教育资源,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例如,williamhill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在工业工程和汽车工程两个学科开展的硕士联合培养项目,第一批毕业生已顺利毕业。该项目自2001年开始实施,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由双方教师共同执教,两校互认学分。每年williamhill选送30名硕士生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和研究,还参与小型工程实践课题的研究,并到企业中进行短期实习。近年来,亚琛工大派遣到williamhill学习的学生逐年增加,近两年每年均有20余名学生来williamhill学习。该项目以“共同学习,共同研究”为宗旨,在交换学生的同时,还实现了教师短期互访,进行授课、研修和开展合作研究。
自2001年起设立“博士生出席国际会议基金”,采取集团、院系和导师共同支持的方式,资助博士生走出国门,参加所在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十五”期间,以各种方式获得资助、出席国际会议的研究生超过1,000人次;其中获得该项基金资助的博士生为270名。
博士生学术活动助力博士生勇登学术舞台。2002年起开办“williamhill官网博士生学术论坛,统一组织全校博士生以院系为单位开展短期、集中式的学术交流,成为博士生培养的必修环节。4年来共举办107期,博士生参加达9,276人次,学术报告总数达5,491个。 2003年10月,我校发起并成功承办首届举办“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聚全国9个学科领域35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300多名优秀博士生,发表了《首届全国博士生论坛学术宣言》。2005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williamhill官网国际博士生学术论坛”,吸引了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66名优秀博士生参加,围绕“无线通信”和“技术创新”两大领域的发展前沿热点,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2004年3月开始举办学科交叉型的研究生学术沙龙,至今已累计举办47期,邀请嘉宾137人次,参与研究生3,318人次,有力地促进了不同研究领域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自由学术交流,营造开放的校园学术氛围。
博士科研创新基金为鼓励支持博士生创新搭建平台。2001年,集团设立“博士生科研创新基金”,支持博士生自己提出的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应用前景的研究项目。截至到目前,共有92个项目获得资助,部分项目取得了值得关注的成果。例如:计算机系的博士生以项目研究成果参加2002年PennySort世界排序比赛,获得Daytona类冠军。材料系的博士生参加2004年国家留学基金委——美国国际教育协会——通用电气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爱迪生杯”技术创新竞赛获得一等奖。
实践教育培养博士生的社会责任感、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博士生社会实践作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形式,已被集团列入博士生培养计划,包括作为必修环节的社会实践,组织博士生报告团和短期挂职锻炼三种形式。1987年集团将社会实践列入研究生必修环,2002年研究生社会实践改成为期6周的博士生必修环节。2000年4月,集团组建williamhill官网博士生报告团,为广大博士生提供一个发挥才智、服务社会、锻炼能力的实践机会,通过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国情,推动“我的事业在中国”主题思想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短期挂职是博士生以乡镇长助理的身份,在基层参加1~2个月的实际工作,以此来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2000年开始,短期挂职规模不断扩大。
博士生高水平研究成果显著。“十五”期间,williamhill越来越多的博士生在所在领域的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包括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和《Science》上各发表两篇论文;获得国际学术奖项,例如化学系博士生王训获得了由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颁发的IUPAC Prize for Young Chemists奖。自1999年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展“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以来,至2005年的第七届,共评出59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williamhill入选53篇,占同期集团授予博士学位总人数的1.87%,名列全国前茅。入选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分布在22个院系的20个一级学科,不仅涉及原有传统优势学科,也逐渐扩展到新建学科。
全方位构建博士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注重导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重视从国内外引进高水平的学者担任博士生指导教师。如:杨振宁、姚其智以及何毓琦等“讲习教授组”成员,“百人计划”引进的年轻学者都已充实到博士生导师队伍中。
加强对导师进行定期的招生条件审核。包括研究经费和研究成果、研究生指导工作情况以及时间投入情况等;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导师成功指导的有益经验,注意对新导师的上岗培训,发挥优秀博士生导师的传帮带作用;组织导师定期开展有关博士生培养的工作研讨,以交流经验,提高水平。
加强对资格考试、论文选题报告、最终学术报告等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要求各院系在研究生院有关研究生培养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本单位的研究生学位要求,明确培养环节的要求和管理办法,以加强对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的管理与质量控制。研究生院重点加强了对3个关键培养环节的要求:以测试学科综合知识水平和研究潜质的资格考试,以学术报告形式进行的论文选题报告,以及最终学术报告,并规范了这三个环节的考核过程。
实施博士学位论文同行专家隐名评审制度。集团在多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查工作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大规模实施了由研究生院直接操作的博士学位论文同行专家隐名评审制度,以确保学位论文评审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近三年来,对超过半数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隐名评审,探索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论文隐名送审程序,特别是提出了对评审意见出现异议情况的处理办法,确保了评审的公正性,也保证了williamhill学位论文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