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专题推荐 - 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 - 正文

williamhill刘书林教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

  11月22日15:00,为推进党的十七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williamhill官网人文学院教授刘书林在williamhill官网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为题对十七大报告进行解读。这是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联合人民网共同举办的“百万首都大学生同上一堂课”系列报告的第五场。

  以下为报告全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道路,又是理论,又是旗帜

  [刘书林]很高兴和这么多同学一起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今天我谈的题目是: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的问题。这个题目是一个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于如何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一项新的重要任务,这个新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重要报告中提出的一个很新的繁荣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任务。这是一个新的题目,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刘书林]:第一,深入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也就是为什么要提出这么一个要求,它的意思是什么。第二,宣传普及活动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既然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把宣传教育达到大众化的程度,到底哪些内容应该实现大众化?谈一谈对大众化需要强调的内容和看法。

  [刘书林]:第三,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简单地说,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应该讲究哪些方法,应该在方法上做哪些改进。最后一个简要的问题,就是谈一下检验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主要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什么叫“化”,“化”得怎么样?用什么标准来检查,用什么标准来检测,最后我谈一些简单的看法。今天大概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和大家交流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刘书林]:一,深入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刘书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七大报告已经明确我地告诉我们,它既是一条道路,又是一个理论体系,也是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这三大概念都是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既是道路,又是理论,又是旗帜。

  [刘书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是什么?十七大作出了突出的论断,就是它是科学社会主义。我们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现在谈论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我们明确了这个概念,接下来就应该明确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很简单,就是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个特色:一个是实践特色,一个是民族特色,一个是时代特色,要不断地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三个特色。作为实践的特色,就是一定要面对实际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贴近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我认为这是实践课。所谓民族特色,就是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和接受的方式。时代特色就是必须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一致,不能落后于时代,同时又反映科学文化进步的新的实际。

  [刘书林]:什么是实现大众化的目的?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化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什么要提出这样一个大众化的要求?简单的说就是要解决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的理想信念问题。我们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把这个主义的理论,把它实现大众化,让每一个人都要理解,都要清楚,实际上就是要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年的理想信念问题。普遍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就是这次大众化的基本要求,让大家通过大众化的要求提高马克思主义的修养,坚定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这样就容易使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具有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这就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在党的建设这部分,十七大又指出了一个很突出的任务,叫做开展以坚定社会主义理想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建设,也就是党的思想建设在现在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就是要抓住以理想信念问题为核心进行教育,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

  [刘书林]:二,宣传普及活动要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刘书林]:我们应该宣传一些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到底要“化”哪些内容?要把哪些内容变成大众化?正是第二个问题要谈论的。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结合人们的思想实际问题,宣传一些什么?教育什么?普及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形成过程中、发展过程中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人们对哪些问题还看不清楚,对哪些问题还存在疑问,这次大众化就应该从这里作为出发点,立足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思想认识问题,把一些有关的内容突出出来。这些内容就应该作为大众化的主要内容。

  [刘书林]:经过我个人的研究和思考,以下这几方面的内容就是应该被突出出来的,以下这五个内容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先后遇到的,至今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

  [刘书林]:第一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这应该作为最起码的内容。要认识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实践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本来是很清楚的,但是在思想界还存在各种不同的认识思想,还有出入,我们通过大众化应该把它弄得更加清楚。十七大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我们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应该理解得更加准确一些。

  [刘书林]:搞清楚基础的问题,要解决两个关系:第一个关系,要弄清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这是第一层关系。如果这个关系搞不清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就看不清楚,就容易脱节,就容易丢掉老祖宗;第二个关系,要弄清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在改革年代所创立的这一套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到底和改革开放之前的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关系?要搞清楚。

  [刘书林]:有人自觉不自觉地割裂了这个关系,就很容易产生一些片面的认识、曲解的认识,割裂了这个理论的完整性。我们做的是恰恰是和这个偏向相反,我们应该特别尊重党的指导思想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要建立一种意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连续发展,不是中断的发展。从毛泽东思想到后来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成果,都是一步接一步,一个在前一个的基础上连续发展,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础认识清楚。

  [刘书林]:只有这样,我们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它的实践基础是毛泽东时代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30年实践。我们这样的认识是保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重要前提,如果把这些理论割裂开来,看不到毛泽东思想和马列主义的关系,或者看不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连续关系,这样我们就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或者有一些人会把它理解偏了,看不到这个理论和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联系,这是理解这个理论容易发生极大偏差的一个思想内容。因此,在普及教育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应该把这两个理论的关系搞清楚。

  [刘书林]: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这是一个要害,这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问题。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很广、实践上来源很广,实际上我们在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之后,第二个问题就会解决得比较好了。它的来源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共产党人一贯坚持最根本的原则。这次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我们中国的本质属性是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本质属性是一切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共产党人必须普遍遵守的共同性原则。用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原理来分析,这是属于矛盾的普遍性的一部分,你既然叫社会主义国家,你既然叫共产党,必须贯彻执行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至于你这个国家的模式搞出什么特点、有什么特色都是第二位的,本质都是科学社会主义,要搞的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所谓本国的特色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也就谈不上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了,也谈不上是一个共产党。凡是称社会主义国家的,凡是称自己是共产党的,必须贯彻的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有260多派,你说你是哪一派?我们是科学社会主义派,是马克思主义派,是科学共产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这一派,不是260多个派别当中的某一个派别。

  [刘书林]:另外,在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前面还有“中国特色”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新成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分析,它就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它是符合中国特殊情况的具体表现形式。我们只有这么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才能够抓住本质,分析形势,才能够不至于把它理解错,更不会抓住“中国特色”这几个字把一些消极的东西都装到它的概念里面。这是第二个需要宣传普及的内容。

  [刘书林]: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

  [刘书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出自中国,但它毕竟是世界一切共产党人所奋斗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刚才我们说了它的本质属性是科学社会主义,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好多个,最后是十五个,这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先后相处的40多年时间里,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好,这么多国家在搞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到底是按照自己国家的情况来具体运用马列主义来搞还是大家都应该照着一个国家的样子来做?这个问题如今看来是非常简单了,答案也是肯定的,但是在这40来年的发展建设历程中并不是一开始就认识清楚的。

  [刘书林]: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一些党的领袖人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比如说就曾经发生过中苏十年论战,中苏十年论战的一个要害问题是到底听一个国家还是各个国家的共产党独立自主地来安排自己的建设?到底是照着前苏联的模式来搞,还是应该允许各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具体建设自己具有特点的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在60年代吵了一架,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也导致了东欧一些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也导致了前苏联自身的形象被大幅度地损害。当然,他们还有别的问题。

  [刘书林]:现在回过头来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50年代就鲜明地提出了,要寻找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此和大国沙文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霸权主义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坚持原则,坚持马列,应该说,毛泽东那一代共产党人为全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探讨和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做了历史性的努力,功不可没,做了历史性的贡献。而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运用改革开放新的实践更加鲜明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这样一个经验和教训最终落实到理论上,我们今天搞的就是社会主义。毛泽东也好,邓小平也好,他们二位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中建设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的开创者。毛泽东是较早的开创者,邓小平是把这样一个体系最终确定下来的领导人,也属于开创者。

  [刘书林]:我们只有这样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了解它的实践基础到底有多么深远,才能知道今天我们搞的是合理的、是有根基的、是有历史渊源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样我们才能对这个理论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和学习普及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起来

  [刘书林]: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总结苏东剧变的教训之中不断发展。

  [刘书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国家都有一样的发展,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教训过程中,存在了一个分歧,这个分歧是什么呢?就是对我们过去的错误能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到底我们过去错误是什么性质的错误?是一切都错了需要更正?还是前进当中的错误,需要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苏东剧变的教训还有一个关键,告诉我们为什么苏联东欧这些国家不能科学、正确地总结教训?那里的总结教训变成了否定自己的历史,否定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最终否定了历史,也就否定了现实,否定了现实共产党人的执政将失去了合理性,自己把自己的合理性给埋葬了。所以他们失败了、垮台了。

  [刘书林]:但是我们寻找一些垮台的国家的原因上,我们发现垮台的主要原因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力抓在了背离马克思主义人的手里,这些背离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在党和国家紧急关头的时候改弦更张,公开背叛马克思主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东欧的剧变关键是人的变质。是执掌政权的人不想搞社会主义,是执掌政权的人由于种种原因到反社会主义、反共产主义的方向中去,垮台是必然的。没听说过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还能够日子过得很好。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国家背叛马克思主义,就离自己灭亡的时间不远了,这就是历史的教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我们就是要总结这个教训,实际上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是在总结这些教训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发展的。而我们的宣传教育活动就应该通过我们的宣传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使得人民大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共产党人除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还得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这样我们过去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利掌握在马克思主义的手里。

  [刘书林]:我们将来还会继续保持我们最高党和国家的权力掌握在马克思主义人的手里,只有一代一代的把我们的青年、把我们的党员教育好,我们才能保证我们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在一代又一代的交替过程当中都是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的。只有保证这一点,我们的国家就有了福分,就有了很好的前景,我们的战略目标也就可以实现了。只要我们把这样一个事业再坚持30年、50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反动势力、敌对势力都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什么破坏的机会了。关键就是这30年、50年,所以在这个期间我们党提出来,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我认为站得是很高,是着眼于培养接班人,是着眼于我们青年人,是着眼于接班人,在这样的高度才提出了大众化的要求。

  [刘书林]:既然提出这个要求我们就一定要让大家懂得苏联、东欧剧变的教训,懂得这些国家为什么没有发现这样的经验和教训,这样一个对比会使我们更加坚定地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刘书林]: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体系和重要论断。这也应该作为这次宣传教育普及的重要内容。一定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我们国家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先后所完成的理论上的成果有一个正确认识。我们先后有很多成果出来,比如社会主义社会所处阶段的论断,这是最早的。再比如说发展道路、发展动力、依靠的力量、发展的战略,这些重要的科学论断都是这个理论体系当中的要点。我们应该在宣传、教育、普及的过程中使这些内容、这些要点更加生动具体的被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方面,除了上面四个要点之外,这方面的内容会更多。

  [刘书林]:我们应该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和学习普及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起来,也应该把这样一个过程和学习普及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这是一致的。党的基本路线在党的十七大有一个新的提法,就是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以前还没有听到这样的提法。在党的十七大报告里,胡锦涛同志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党的基本路线,就是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生命线。说句俗话,这就是一个致命的东西,是绝对不能动摇的,绝对不能丢掉的东西,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全国人民都有的共识,没有人否定这一点。坚持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方面是这个基本路线的两个重要支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坚持得也不错,近30年了,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干部的腐败作风问题,我们的执政党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发现和纠正改革当中出现的一些偏向,我们的改革基本上还是成功的。

  [刘书林]:另外一个基本点是立国之本,这就是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大家可以注意到,党的十七大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提法更加鲜明、更加强调,是因为邓小平同志说过,干扰和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那些思潮、那些势力会贯穿到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跟我们做斗争,我们如果不清醒就会在这方面出差错。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国家的改革和苏联、东欧那些国家的改革有什么一样?表面上看很多做法都是一样的,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一样的,好多想法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最后的结局差那么大?当然,刚才我说了是人的问题,那里的最高领导权力没有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的手里,我们的三代领导人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人,制度不一样,但这是从人的角度来看。

  [刘书林]:我们从工作的角度来看,苏联、东欧的改革和中国的改革主要区别在哪里?可以说就区别在一点,在这一点上形成了一个分水岭,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是发展和崩溃的分水岭,这个分水岭就是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的改革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所以说它是成功的,它是发展的,它的结局是越来越好。而苏联、东欧那边从改革开始就没有提出类似的维护党的基本原则的主张,也没有形成这样的原则,因此在混乱当中垮台是必然的。

  [刘书林]:党的基本路线当中一个中心不能动摇,两个基本点同样不能动摇,整个党的基本路线才能不动摇。如果邓小平同志有什么临终的政治嘱咐的话,那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都不要动摇,这是他朴素的话。意思就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都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不许动摇。所以说我们在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一定要把十七大提出来的学习和掌握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起来,大家如果读一读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可以明显发现新党章在修改过程中,增加最多的篇幅就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新党章里把党的基本路线做了完整的表述,并且把一个中心、分别把两个基本点和我们建设的任务大幅度地展开了。为什么?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执政党特别强调基本路线,因此我们在现在的现实当中,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学习、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定要和学习、普及党的基本路线结合起来。

  [刘书林]:同时,要把学习、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活动与宣传、学习、普及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总结改革30来年的经验,也借鉴其他国家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来的一个更加高级的、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指导下的一个发展的观点,可以说是一个观点体系,也可以说是一个观念,这种科学发展观是进一步指导我们的改革健康发展,是进一步指导我们走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指针,这是不能忽视的。所以说应该把它结合起来进行学习。

  [刘书林]:以上这五个方面就是我们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或者叫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该总结的一些学习、普及的内容。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要做到深入浅出

  [刘书林]:三、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刘书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普及和教育,实际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现在关键就在于方法问题能不能解决得好,内容没问题的情况下方法是不是对头,方法是不是有效,方法是不是受欢迎,这就是思想教育成败的关键,也是今天我们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是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众化,关键是要解决方法问题,只有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人民关心的问题、贴近人民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点、贴近人们的思路和语言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我们不是读过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吗?那些八股式的方法今天是不适用的,适用的是带有新的气息、贴近老百姓、贴近人们思想实际的方法,这些方法需要寻找,这些方法需要创造,这些方法需要不断在实践当中摸索,这些方法需要我们自己教育的观念发生一定的变化才行。

  [刘书林]:怎么样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什么样的方法才是适合人们接受的?我做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刘书林]: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一个实行方法论的前提,也算是一个方法,也可以叫做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尤其是我们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从客观存在的现实出发,不能回避现实的要害问题,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空洞地说教早就没有人听了,绕开问题的所谓智慧也是不受欢迎的,只有面对现实,解决现实当中的要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才是受欢迎的。我认为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好的修养,又能够采取一种为人民解惑的做法才能产生魅力、才能赢得群众、赢得青年,才能真正做到大众化,打官腔是不行的,容易引起人们的厌倦,也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声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修养也是不行的,一说就说错了,误人子弟,最终发现也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说既要有修养,又要联系实际,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又能够面对现实联系实际,这才是一个成功的方法、成功的道路。我们把它叫做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刘书林]:二、深入浅出,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呢?宣传教育要采取深入浅出的形式,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什么是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呢?必须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符合受众的思想方法和接受的特点,风格应该是简明朴实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很多,但从本质上说是要求我们朴实一些、准确一些,直白一些,幽默一些,一句话:离人民近一些。不要说的话谁都不懂,也不要搬用西方的文明,不要说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西方概念,更不要借着全球化的浪潮弄一些所谓普世的概念、普世的规则,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现在有些人总提出普世的问题,所谓普世的东西就是全世界普遍适用的东西,提倡一种普世的道德、普世政治、普世价值,这是完全背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完全背离唯物史观的。哪有什么普世的东西?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哪有普世的东西?宣扬普世的东西就是一种欺骗。放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去集成和发展,张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任何出路,要照搬西方的文明,在中国土地上怎么可能?在社会主义的制度下怎么可能?它怎么可能被中国的老百姓所接受呢?我们不能够来这一套,我们还是要深入浅出,要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那一套,深入浅出。什么叫深入浅出?我谈谈我个人的理解。

  [刘书林]:深入浅出,什么是深?什么是浅?深就是理性方面的思考,理性层面的思考,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这就是深。什么是浅?浅就是心理层面的思考,心理层面的感受,这就是浅,心理层面的思想意识往往是自发的、不系统的、一时的,但是它是生动的、它是有活力的、它是很有价值的。深入浅出的方法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人民群众当中的心理层面的这些不系统的、自发的反应,通过有效的方法把它引申或者引领到思想体系的理性层面,让它对这个问题有理性的认识,这就是全中国,也可以说全世界的共产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完成的任务,要抓住人们熟视无睹的、自发暴露出来的、议论比较多的、不系统的东西,善于把它引申到、引领到理性的层面。让他对这个问题有更加科学、系统地看法,这就是深入浅出。

  [刘书林]:一个人做到深入浅出我认为才是真有学问。有一个教授说了这样一段顺口溜,我觉得说明了深入浅出的价值,我很赞成他的说法,他说:深入深出是没学问,浅入深出是假学问,只有深入而浅出才是真学问。这三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深入深出没学问,就是说你钻研得好像很深,但是表达出来同样是很深奥,别人听不懂,这就表明你还没有弄明白,没学问。第二是浅入而深出,他说是假学问,我同意。自己钻研的涉及的内容很肤浅,但说出话来显得很深奥,让一般人都听不懂,这种人显然是在欺骗,这是假学问。只有深入浅出才是真学问,那就是钻研得很深,但是表达出来浅显易懂,这样才是真学问,我们应该追求真学问,不应该做没学问的,也不应该做假学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众化,要想把它宣传得有效果,就必须做到深入浅出,不要深入深出,也不要浅入深出,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这才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

  [刘书林]:三、要有生动感人的语言。语言生动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大家不是都思考这个问题,我的主张是:语言生动的本质并不是玩弄辞藻,并不是有什么口才,并不是讲究什么方法,语言生动的本质是讲话的人自己投入自己的感情,投入真实的感情,投入真情实感讲话的人,用真情实感讲话的人,他的语言听起来是不可能不生动的。没有真情实感的人,他无论玩弄什么手段和技巧,他的语言也不可能是生动的。

  [刘书林]:所以我认为语言生动的本质是投入真情实感。语言是人们当面沟通的工具,也是我们现在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展示的一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得讲话,把这个事情讲得让人家听懂,这就有一个语言问题。我认为很简单,只要我们诚心诚意的,只要我们真情实感地讲话,对方是不会不欢迎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识。什么样的语言受欢迎?可以说第一位的要求就是投入真情实感的语言受欢迎,这一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有这样的要求,特别是列宁和毛泽东在这方面的论述更多。毛泽东在讲到宣传教育语言的时候,引用了列宁的话,运用了列宁在动员宣传教育的时候举出的几个案例,毛泽东说:你们听见列宁讲了吗?列宁说:我们党的宣传教育要让每一个工人、农民都听得懂,我们党的宣传教育工作者是不是让一个工人、农民都听得懂?如果让人家听不懂就是对牛弹琴。对牛弹琴本来是嘲笑对象,毛泽东说取笑嘲笑对象的意思,你说话被工人农民听不懂就等于对牛弹琴,没有效果。而且毛泽东也说,我们不能够使自己的语言干瘪,一点生机活力都没有,不要这样,要生动,要感人,我认为在宣教过程中语言是个问题,即是指具体语言,也是指语言的风格。我们一定要有群众喜欢的语言,按照群众喜欢的思路把最基本的道理说给人家,这样效果才能好。

  依事论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

  [刘书林]:四,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在内容的选择上还必须做到突出重点,在核心问题上充分展开说理,这样才能比较透彻地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重点内容的确定一定要科学,核心的体系应该简明扼要,要从意识形态、教育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出发,科学慎重地选择安排教育的内容。既然这个问题是面向大众的,大众化,你就不能不分轻重的、不分重点的把所有细枝末节和重点问题搅和在一起向大众推出来,这样一盘菜是不受欢迎的。大众化的东西应该是重点突出的东西,简明扼要的东西,人家要了解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大众化要求就把那些最重要的东西搞清楚就可以了,枝微末节的东西是搞理论的人去搞的,是搞政策的人搞的。真正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抓住重点,但问题是什么是重点?怎么去抓这个重点?这就是一个方法问题。什么是重点?应该是难点问题,议论比较多的问题,很突出的提出来的一些疑问,这就是重点。

  [刘书林]:对于我们党的理论体系,对我们党的工作影响特别大的问题,我们特别需要老百姓必须要理解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应该成为重点,但是重点的确定一定要科学,我们现在有学风问题,就是在讨论重点的时候,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不够科学的现象是有的,无论哪一个领导人的讲话一定要客观对待,它在整个理论结构当中到底是什么位置?到底起什么作用?一定要准确地判断。凡是那些有长久价值的内容,就应该作为重点教育的内容,列入我们的重点教育之内。凡是具有局部的、一时的,或者是枝节的问题的指示、讲话,就不应该作为长期的重点教育内容。教育应该讲究科学,这是应该注意的。我们在这方面有的时候处理得也不见得那么理想。

  [刘书林]:在内容选择上,只有本着科学的精神慎重地安排,我们的教育才有威信,我们的教育才有声誉,我们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如果今天这么说,明天那么说,也不管那些内容是不是值得我们重点宣传,反正今天我说这些是重点,明天我说那些是重点,这对我们的教育是很不利的,这样我们就损失威信,损失声誉。所以只要我们做到决策科学化,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尊重教育的规律,我们就能够使重点突出,经得起考验,同时也能够让群众信任,也能够吸引群众。这样我们的教育就能取得比较成功的效果。

  [刘书林]:五、依事论理,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按照事情的本身所包含的事理来论说道理所在,这是现在我们做任何理论教育时都应该注意的方法。宣传教育应该是顺应人民思想的新特点,学会采取依事论理的方法来解决受众的信任问题。什么叫依事论理?就是以讲事实为主,从事实里分析出某种道理。这是现在很多有见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赞成的一种方法。随着社会信息的互动、迅捷海量的传播,人民接受信息选择性的增加,同时对理论宣传的信任度客观上降低了,到什么程度?现在可以说在接受理性的结论方面,社会普遍地产生了一种冷淡,也就是人们现在的社会氛围,现在的信息传播模式下大家对粗道理、大道理、层层解剖道理不感兴趣,大家对简单的结论、简单的训导不感兴趣了,或者是信任度降低了,人们现在更加相信事实,更加看重事实。在这种群众的特点面前,群众既然有了这种思想特点,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改变方法,就应该从他最看重的地方来入手。

  [刘书林]:大家不是看重事实吗?那就要从事实入手,同样也要引导到理性的大道理上去,不是大道理他不爱听我就不讲了,而是大道理正面讲不喜欢听了,那我就侧面讲,我可以想办法让你明白,想办法让你听进去。这就是依事论理的一种策略,或者是一种方法。

  [刘书林]:在这种情况下,就像治病一样,如果说过去我们有一种病吃得是西药,吃这个药治什么病,很明显的。如果现在他有了抗药性的话我们就要改换一种吃法,要吃中药,要系统地全面诊治,用这种营养来加以补充,这样他大概好接受一些。这样一个过程很像我们历史上的有两个思想家所处的不同时期,历史上有一个辩证法的思想家叫老子,还有一个辩证法的思想家叫庄子,他们俩一前一后,都是在辩证法的方面特别的有作为、有成就。老子的《道德经》是非常出色的辩证法,在那么古老的时候,在中华民族出现了第一批文化成果里,在原点文化当中,老子的辩证法那么系统、那么深刻,九九八十一章,讲了各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各种辩证的关系,讲得那么透彻,这是历史上少有的。但是你看看老子的著作有什么特点?很短。虽然有八十余章,上篇是道经,下篇是德经,加在一起是《道德经》,八十一章,听起来多长啊?实际上只有4700字,一个上午能看好几遍。为什么老子的著作这么短呢?两句话就是一章,一、二十字就是一章,他说一不二,言简意赅,根本就不解释。为什么?据我推测老子处的时代是一个人们容易相信理性结论的时代,他所处的时代就是知识分子创造的一些大的道理,很容易就被直接接受了,被群众、受众直接接受了,所以不用解释。

  [刘书林]:不用解释,比较精炼,字比较少。但是庄子生活的年代大家不愿意再简单接受一些大道理,道理的说教不喜欢听,他对宣传的一些大的道理都表示怀疑的态度,庄子为什么成功呢?因为他顺应了当时新的历史环境,新的群众思想接受的特点,他就把自己的风格改成依事说理,首先给你讲很多故事,讲很多很具体的故事,让你听了以后觉得是这么回事,最后他点出了这个故事的结论就是什么什么,他这个教育的办法就是适应了新的态势,我觉得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人们接受的特点就有点像庄子遇到的社会环境,而不太像老子遇到的社会环境,因此我们要学庄子的风格。

  [刘书林]:庄子为了讲一个辩证的道理,为了讲两句话,他讲了相当多的一篇故事,把笔墨放在讲故事上,他有一天带着学生到乡下考察,路过了一片山林,看到一砍树的人把又高又大又直的树砍倒了,但是有一颗大树他不砍,庄子的学生就问这个砍树的,为什么不砍?砍树的人就说:你看不见吗?那个树长得歪歪扭扭的,砍了也没用。庄子马上召集学生说:你们看见没有?这就是一个道理,这个树就是因为不成材才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成材的全被干掉了。记住了吗?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接着带着学生继续走,天色比较晚了,不能继续走了,前面有一个朋友,去他家投宿吧,明天再继续走。

  [刘书林]:庄子敲开了朋友的大门,朋友一看庄子带着这么多高材生来非常高兴,跟孩子说马上杀一只大雁改善生活,孩子马上问:我们家就剩两只大雁了,一只会叫唤,一只嗓子哑了不会叫唤,那么杀哪只呢?大人就说杀不会叫的。孩子就把不会叫的大雁杀了炖着吃了。庄子的学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觉得困惑不解,觉得不对,说:白天在山林那个地方,那棵树因为不成材保全了性命,成材的被干掉了,今天晚上大雁的情况截然相反,会叫唤的有才能的保全了性命了,不会叫唤的被杀掉了,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要走树的道路还是走大雁的道路?他们觉得是很矛盾的,最后庄子说了两句话,他说:事无定规,与时俱化,衡量事物的标准不是一个,别拿一个固定的标准到处乱套,要根据时间、地点、情况的不同而运用不同的标准来看问题,别拿一个标准到处贴标签、到处乱套,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是毛主席说的。这就是辩证法,庄子的这两句话也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充满了辩证法。

  [刘书林]:为了说这两句话,他付出了多大的笔墨?这就是依事说理。首先给你讲一个事情,讲一个事理,然后告诉你这里边你应该看到什么。所以庄子的这种教育办法是很有效的,你们在现实当中曾经听过有些人讲这一套,但是讲到一半他就不讲了,真正有价值的结论他不给你讲,他就讲到那个树砍了那个树没砍就完了,还有大雁被杀不被杀的呢,还有总结两个矛盾得出来的辩证结论呢,他都没讲,我觉得重要的在后边。与时与时俱化,多么重要的辩证思维啊,我认为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来的与时俱进,最早的来源就是这里,与时俱化,他把“化”改成了“进”,保留了原来发展的含义。

  [刘书林]:庄子所处的时代,他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今天绝对不能像老子那样说一不二,一句话就是一个道理,说完就完了,那不行,要像庄子这样,要解释,依事说理,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来说清道理,这才能行,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五个方法不见得是全面的方法,是我们在实践当中提炼出来的,起码搞教育要有积极的效果应该遵循的新的方法。其他的方法大家可以在实践当中探讨,大家都在一起探讨,在教育普及的过程中一起来探讨新方法,总之,只要是管用的,只要是被群众所欢迎的就是好方法,否则那就是不好的方法。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1-27

  刘书林教授简介:

  刘书林 现任williamhill官网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兼任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青年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理事,《高校理论战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高校党建和思想教育》等刊物编委。曾任williamhill官网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共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发表论文90余篇。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优秀师德先进个人,作品获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作品奖,著作《当代中国人权状况报告》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主持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获国家级精品课、北京市精品教材,获2005年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11月29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