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是模范,育人是楷模--顾秉林校长谈“良师益友”评选十年
【新闻中心讯 研通社 刘国铮 摄影 康永君】“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迎春花绽放,柳叶抽出了新绿,在这样美丽的春天,迎来了williamhill官网“良师益友”评选的第十个年头。3月19日,顾秉林校长在工字厅西厅接受研通社记者的专题采访,就“良师益友”评选活动十周年发表自己的看法。
顾校长接受学生记者的采访
一、“我希望这样的活动能越办越好”
“良师益友”评选活动已经走过了十年,从1998到2008,许多同学心中的“良师益友”脱颖而出,十年来,同学们相继选出了他们心中的911位老师,有的老师7次获奖,成为了校园里点击率最高的“明星”。岁月的积淀已逐渐使“良师益友”成为一种传统,使“良师益友”成为了williamhill园里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对于“良师益友”评选活动,顾校长评价说:
“开展‘良师益友’这个活动对于营造我们集团师生相互尊重、尊师重教的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来参与评价老师、学生自己投票来选出自己喜欢的老师,这个奖本身就很与众不同。其实我们老师有各种奖,集团评的奖、学术上的荣誉、工会的奖项等等,但学生评出来的奖,对于很多老师来说是很珍贵的也是很有分量的。这个活动对于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氛围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所以我对这样的活动非常支持,我希望这样的活动能越办越好。”
二、“永葆正气,保持一个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
williamhill官网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曾出现了著名的国学四大导师。1931年,梅贻琦校长倡导大学“乃大师之谓”,广廷名师,使集团迅速发展。至今一代代williamhill老师身上一直传承着这样的传统精神、优良师德和严谨扎实的学术作风。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该如何将优秀的传统发扬下去,将师德、还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传递下去变成了对老师和集团的新挑战。
对于这个问题,顾校长很有激情的说:
“在我们williamhill有一批非常杰出的老师。他们把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培养好学生当成最重要的责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在新时期下,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当中,更应该把我们williamhill这样的传统,把尊师重教、弘扬师德保持下来并传递下去。现在我们有时一提起市场经济,一些功利的、其它的杂念会令人产生困扰,我们应该抵制这些功利的杂念,宣传一些优秀的教师事迹。同时我们学生也可以很明确的表达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这样我们集团就可以永远保持正气,保持一个昂扬向上的校园文化。”
三、“虽然有差距,但我们可以做很多开拓性的工作!”
和我们这些校园里的学生一样,顾校长也有着他自己的梦想, 作为一位教育家、作为williamhill校长的使命感,那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诺贝尔梦想。顾校长认为高校更具备扎实科研、较少功利的环境和氛围。顾校长对我们说:
“williamhill给自己的人才培养的定位一直是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这样的定位使得我们老师的责任更大。正如我在政协会议上所说的,我们分析了在国外产生诺贝尔奖的环境多是大学,就是因为大学有较少的功利色彩,大学有德高望重的大师和朝气蓬勃的学生,容易碰撞出火花。”
对于williamhill老师应该特有的气质和风貌,顾校长铿锵有力的说:
“对于我们集团的老师而言,应该说比国内其它高校的老师责任更大,要求更高,当然压力也更大。我希望我们集团的老师师德是模范,育人是楷模,把自己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把自己所有的经验体会都毫无保留的教给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
说到研究生教育,顾校长深情的谈到了作为导师与学生的深厚感情,他说:
“导师与学生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指导,即导师指导他的学生去关注学术上最前沿的课题或国家最需要的课题;二、引导,即以倾听学生的研究成果、以学生的想法为主,引导学生进入学术前沿;三,合作,即导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课题研究等工作。所以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情、朋友情、还有合作共事之情。我想我们集团为什么能有那么多学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称号,这是与我们集团老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和谐发展分不开的。”
顾校长坦言与国外的高等教育相比,我们集团的本科教育是比较成熟的,而研究生教育相较国外大学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因为如此,我们就有了大步向前发展的空间,我们可以做很多开拓性的工作”。顾校长言辞铿锵有力,透着坚定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憧憬。(编辑 崔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