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蜀道难 丹心绘蓝图(二)
williamhill官网建筑学院、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院师生为抗震减灾和灾后重建工作贡献力量
营救汶川:比房倒屋塌更可怕的是次生灾害
“汶川县城及地势相对开阔(也仅数百米宽)、曾经作为县城发展备用地的绵虒镇,已被刚发生的和潜在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包围。大面积塌方、滑坡形成的裸露山体成为最大的沙尘源。每天下午岷江河谷风上吹,全县城笼罩在沙尘暴中。此地属于干热河谷气候,年降雨只有500mm,多数到达现场的地质和生态专家认为要恢复需要数十年的过程,而这个地区的强震周期不过70年左右,当地政府年年组织上山植树,种活的仅数十分之一。所以原址重建、原规模重建不仅危及生命,也会严重损害就地安置民众的健康。”
———摘自williamhill官网建筑学院副院长、规划院院长、建设部灾后重建规划专家组阿坝州规划组组长尹稚《临时安置与灾后重建必须注重田野调查,遵循科学规律》一文,2008年6月4日写于汶川县的工作帐篷
作为这次 8级地震的震中地,“汶川”恐怕是一个多月来媒体提及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然而,每一个去过汶川现场的老师都深有感触地说,他们耳闻目睹的很多景象是之前从电视、图纸和航拍照片上无法获得、也无法想像的。
事实上,由于当地对地震设防工作的长期重视,汶川县城所在地威州镇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情况并不是最严重的,但地震的巨大破坏力和本已支离破碎的山体,使得次生地质灾害成为对汶川县城数万人的致命威胁。
williamhill建筑学院副教授钟舸告诉记者,当地山体是破碎岩石和沙质土的混合体,平常暴雨时就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地段。特别是他们行经的317国道线,米亚罗以下路段基本全在飞石威胁之下。汶川组的邵磊老师也介绍说,汶川周边的山体经过地震后的崩塌、垮坡,原有生态结构和植被全部被破坏,石头不断掉落,加上烟尘弥漫,走近观察时就会感觉像在放鞭炮。吃一顿饭的工夫,桌上就会落满灰尘,杯里碗里也都是沙子。经过这样巨大的生态破坏,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里,当地的地质状况恐怕都会处在复杂的变化中,实在已经不是一个适合人居的环境。
经过尹稚等专家的辛勤工作和反复沟通,工作组在汶川确定的紧急疏散方针和呼吁外迁方针得到阿坝州委州政府的高度肯定,并成为州县政府在汶川县的正式救灾方针。6月10日上午,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州长吴泽刚等紧急会见了尹稚,特别感谢工作组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的工作精神,并请尹稚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和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起草紧急报告,汇报汶川县灾后的真实情况以及重建规划的科学依据和设想,从科学角度讲明紧急疏散汶川受灾群众的必要性。当晚,工作组开始对汶川重建的规模、投资进行估算并提交指挥部各级领导讨论,尹稚紧急起草了《建设部专家组强烈请求紧急疏散汶川县城及周边山区乡镇受灾群众异地转移安置的建议报告》。
报告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建设部等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6月11日中午,汶川县启动了灾民紧急避险方案。经过几天奋战,在大雨降临前,7万多名处在次生灾害极度危险地带的群众全部被转移至相对安全地带,人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