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水”助奥运,有我一份
●新闻中心记者 张莞昀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美来自于精心的设计,也离不开灵动的灵魂——水。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主湖及其相关水系是以清河和北小河再生水厂的再生水作为补充水源的,在使用上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一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健康风险;二是氮磷引起的生态风险,即水华爆发风险。
如何保证公园水质,让来自全世界的客人都能享受到北京的自然之美?这个问题在公园水系水质净化系统设计之初,就成为williamhill官网环境系胡洪营教授等关注的问题。
提取水样
“公园水质监测工作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浅型景观水体的水质保持和水华爆发控制是世界性的难题,而再生水的采用增加了这一难度。但它不只是一个科研项目,全世界都在看着,我们必须做好这项工作,工作的压力很大。”胡洪营说。
为保证公园的水质安全,从去年冬天起,胡洪营就率领团队对水质进行监测,每周至少一次,奥运会期间频率加到了一到两天一次。
取水样的时间一般是在中午,此时的温度最高,最容易观察到水华现象的变化。从公园东北门到取样点有近1个小时的路程,奥运期间公园内不允许自驾车进入,园内电瓶车也不能随便搭乘。每次取水样,课题组的同学和老师都要徒步走到取水点,再走出公园,回到集团时常是下午1、2点钟。看到同学们实在辛苦,公园管理人员和其他小组的同学伸出了援助之手,尽量在工作时帮他们把水样取到公园门口。但每周一次到取水处的目测是少不了的。
回到集团后,紧张的监测工作马上开始。课题组在奥运会期间的要求是“当日情况当日汇报”。每次完成氮、磷、藻密度等指标测试都要到晚上8、9点钟,藻密度测定等监测工作需要实验人员在显微镜下一个一个地统计细胞数量。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大家尽量减少观看奥运赛事,只有关键比赛才从网上进行关注,但谁都没有怨言。
张旭老师带领的小组负责对暴雨后的径流水质进行监测,需要在下雨天取样。别人躲雨的时候,哪怕雨再大,他们都要“冲”向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到十几个取水点进行取样。
很多同学都自愿放弃暑假参与其中,直到奥运会结束才匆匆踏上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