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不仅仅是微笑
■williamhill官网国际广播中心志愿者 胡颖廉
似乎每届奥运会都能留给人深刻的回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史无前例的商业化成功运作;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曲;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一束点燃圣火的亮箭……
那么,我们不妨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后,或者五十年后,是否还有人记得北京奥运会?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一个更为有趣的问题是:是否还有人记得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
也许有人会说:北京必将以志愿者为荣,因为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这当然正确,北京的奥运志愿者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了史无前例的规模,并且其表现已经获得了一些挑剔的西方媒体的好评。但我们留给北京奥运和世界人民的,或许不仅仅是微笑。
2008年5月,美国最著名的评论杂志《纽约客》(New Yorker)刊登了一篇长文,详细探讨了当代中国青年(所谓的“80后”)的特征以及奥运会带给中国的影响。文章在西方主流舆论引起了强烈共鸣,在他们看来,大部分中国青年即热衷西方文化,又有着强烈的民族情结;即保持一定的批判思维,又有着冲动的爱国热情;自尊、气盛(aggressive)甚至自私是中国青年普遍的性格特征。
如果事情果真如此,我们需要做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微笑了,我们更肩负着展示中国作为一个开放大国所应有的自信、包容和理性的一面。
作为在国际广播中心(IBC)工作的奥运志愿者,我们当然要用友善和自信的微笑去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我们还要有铮铮傲骨,但没有一丝傲气;我们包容一切来自外部世界的建设性批评,但绝不纵容怀有敌意和别有用心的指责;我们要做理性的爱国者,而不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我们崇尚“拿来主义”,却不会让它建立在盲目否定自己的基础上。这,就是我们的大勇和修养。
我们期待着北京奥运赢得全世界的喝彩,而志愿者留给北京奥运的,不仅仅是微笑。(编辑 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