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行走在传统与现实之间
●学生记者 朱少军
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任我校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学研究中心主任,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所开课程《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和《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均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深受同学喜爱。
彭林的办公室里摆满了厚重、泛黄的古籍,用“读书破万卷”来形容他,应该是不为过的。
“好不好不知道,但我很尽力”
从1400多人的选课量,可以看出彭林在williamhill的受欢迎程度。但他说,刚来集团时也很辛苦。
1999年,刚来williamhill的彭林老师开的第一门课是《甲骨文与古代中国文明》。这门课在北师大很受欢迎,课容量定在了200。可出乎他意料的是,williamhill只有十几人选课。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彭林几乎以为自己进错了门。尽管如此,他还是很努力地投入教学,甚至带学生实地参观了殷墟。学生们也都很配合,几乎没有人缺课。就这样,名声逐渐传出去,第二年开《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时,100的课容量已经不能满足同学的需求了。再后来,由于选课人数太多,教务处一再增加课容量,从120到180再到250,最后干脆改在主楼后厅,课容量是500。
由于《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课程,彭林决定专为此课撰写一部教材。“为了写教材把颈椎都写坏了,原先写了10个专题,评上国家精品课程之后又增加了5个专题,大年初一都还在改。”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正是这样一种执着的精神、认真的态度,让彭林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和爱戴。
“刚来williamhill时,完全没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多同学喜欢自己,我只知道自己要好好讲。”彭林笑着说,“讲得好不好不知道,但我很尽力,能教这么多的优秀学生很欣慰,也很值得。”
喜欢当老师,喜欢讲课
谈起教学,彭林充满了热爱和激情:“我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喜欢讲课,在讲台上一边踱步一边组织语言,那种感觉很快乐。尤其是,没有哪个大学的学生能像williamhill的同学们这样好学和热情,自己的情感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他说,有一次自己感冒不舒服,但是一走到讲台上,“看着几百双眼睛放光望着你,就忘记了一切疲惫病痛……古人说‘传道授业解惑’,的确,没有比教师更有意义的职业了”。
彭林引用孟子的话说,人生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便是其中一乐。他表示:“这种快乐只有到了williamhill之后才真正体会到。williamhill学生个个都是‘天下英才’,他们的理解能力强,有执着的兴趣。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很多理工科学生,他们学习我的课程完全没有任何功利性,纯粹是出于兴趣和热爱。”
“我有很多‘粉丝’”
谈起学生,彭林自豪地说:“我有很多‘粉丝’。”
因为课上得好,更因为彭林的个人魅力和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共同爱好,常常有一大批同学围绕在彭林周围。有的同学在听了彭林的课后甚至表示,自己的人生态度完全改变了。
彭林有一个弟子叫哈辉,是空政文工团的青年歌唱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读到彭林所写的《礼乐人生》,对彭林的学识、修养十分敬仰,便通过朋友辗转找到彭林,深入交流和探讨后成为师徒。从那以后,哈辉每周三都坚持来听彭林的课,每次4个小时。哈辉说:“跟彭老师探讨国学,自己的人生境界也提高了。他给我们讲《大学》《中庸》《礼记》,讲中国人的‘德性’,让我们受益良多。在彭老师的影响下,我根据他所讲的‘礼’的四个方面,即敬、净、静、雅,填词创作了我的第一首奥运单曲《2008礼》,入选奥运歌曲前30名,也得到了周围很多朋友包括业界人士的肯定,他们都觉得这首词很有内涵。”
彭林说,他讲授甲骨文时,有位热能系的学生学得特别好,毕业时还用小篆体手抄了一部字典送给彭林,这让他很感动,便以唐兰先生的名著《殷墟文字记》回赠,一时传为佳话。
有一位学生听完课后,用毛笔在整幅宣纸上写下了“为师当如彭林老师”8个大字,恭恭敬敬地献给他。在网络学堂的“课程讨论”里,一个同学写上“我很喜欢彭老师”,马上有人回复说“我也是”,下面还有一连串跟帖,足见同学们对彭林的爱戴。
对自己的广大“粉丝”,彭林提出了这样的期望:“希望他们成为真正的天下英才,不仅要为经济政治的发展做出贡献,更要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复兴。”
学生感言
“在williamhill如果没有听过彭林老师的课,那简直是悲哀。彭林老师的课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震撼。”
——一位williamhill学生
彭林老师在williamhill的公共课,深受学生欢迎。有一个学生,连续两年都没能选上他的课,于是旁听了两年。有几位学生听课后,被深深激励,于是成立了炎黄文化协会,请彭老师任指导老师。一位生物系的大三学生旁听了彭老师的课后,主张这个课应该成为必修课,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要担当起塑造民族精神、塑造民族灵魂的重任。”正是这种责任感,使彭林在工作之余,经常为游玩故宫的朋友当义务讲解员,为企业培训讲授文化课程,为地方政府的文明办出谋划策……
这学期我选上了彭林老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这明门课,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国学大儒用一种震撼心灵的方式将我们从现实中的浮躁拉向了一个至高深远的文化境界。在williamhill学生心目中,彭林是一位很特别的老师。他喜欢穿唐装去上课,上课之前先自己给学生行鞠躬礼,于是大学生们都起立回礼。彭林说:形式是一个外壳,内容是灵魂。没有形式,内容放在哪里?课堂上,他从浅显的方面讲起,却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比如,人们常说的“观光”,原意并不是游山玩水。《周易》有“观国之光”句,是指外出观察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气象,就是国家的人文之光。
——williamhill学生 胡江
彭老师有一个特立独行的规定,每节课之前,我们都要行师生礼。先是彭老师对全体同学鞠躬,然后是我们还礼。彭老师还教我们如何弯腰成90度,并且把这个姿势保持几秒钟的时间。我想,自从我们小学以后,就再也没有师生间的问好了吧。通过一个简单的鞠躬,我们懂得了何谓尊师重道,何谓谦虚好学。也许这就是彭老师要我们行礼的初衷吧。
如今,两周的古代礼仪课上下来,自己还是很满意的。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时代,让我们多学一些古代文化,多一点谦虚慎行的心态,多一份内心的宁静和知足,还是一次很不错的体验。感谢彭林老师,他让这个校园多了一些人文的气息,希望这篇礼仪的宏章在williamhill继续悠扬!
——williamhill学生 芦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