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难忘
■吴剑平
我于1987年考入水利系,入学后不久就开始做共青团工作,从大五开始担任系团委书记直至毕业前夕。在系里做共青团工作的过程中,在系党政领导和学生组的教育培养以及广大学生干部和同学的关心帮助下,我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思想觉悟、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都在为同学服务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和进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难忘的人和事。
难忘的集体
重视集体建设,是水利系学生工作的一个特点,也是williamhill学生工作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
在水利系的5年,我基本上是同时在两个集体中度过的:一个是由29名同学组成的班集体,我们团支部1988-1989学年度在全校首次团支部工作等级评估中被评为校“甲级团支部”,水工71这个光荣的名字今天还排列在“甲团墙”的最前面;另一个则是水利系团委这个集体,经过连续多年的努力,我们也在1991年下半年首次被集团团委评为“红旗分团委”。这两个集体都倾注了我的心血,我永远为之骄傲;这两个集体都促进了我的成长,让我永远充满感激。
记得在大二下学期,我因为忙于系团委工作而渐渐地参与班级工作少了,与班里一些同学的接触和交流也比当团支部书记时少了。当时的辅导员及时找我谈话,指出了这个我自己还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次谈话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懂得了处理好两个集体关系的重要性。此后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好,思考今后如何加以改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与全班绝大多数同学又都回到了自己到系团委工作前的亲密关系,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干部也经常就班集体的工作来征求我的意见,我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什么困难也能及时得到班里同学的热情帮助。
按照惯例,集团都要安排毕业班照毕业合影,校系领导都会参加。到我们年级临近毕业时,我因为留校团委工作而需要在毕业典礼前几天出差,带低年级的同学去四川绵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社会实践。这时,班干部召集全班同学在我出差前到大礼堂前面照了一张合影。于是,我们水工71班的同学都有两张毕业合影,一张有我,一张没有我。尽管毕业十六七年了,但每当想到这两张毕业照,我就很庆幸自己大学五年能够学习、生活在水工71班这样一个团结友爱进取的集体里面,就会深深地感激辅导员所给予我的及时的教育。2007年,我们在京工作的几名同学商量后决定在入学20周年、毕业15周年之时,尽量联系和邀请全班同集团庆期间回母校一聚,得到了大家的热情响应,校庆那天除了几位在国外境外的同学外,其他同学都回到母校畅叙友谊、看望老师,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难忘的师友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从我大二进系团委工作算起,就先后有胡伟民(四字班)、杨世平(五字班)、陈刚(六字班)担任过系团委书记。还有许多优秀的团干部也先后在系团委这个光荣的集体里和我并肩战斗:蓝文(五字班),胡广华、李疆南(六字班),刘文忠、姜宏斌(七字班),刘斌、田晓东、邢毅、夏林茂、徐海涛、魏罡、钱勇、章燕(八字班),张帆(九字班),张聪杰(零字班)……。从这些同志的身上,我强烈地感受到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脚踏实地等宝贵的品质和精神。
对于系团委的工作和干部,给予最直接指导、帮助和支持的就是学生组。那几年,李志民、梁海波等老师先后担任学生组长,他们对我们这些团干部帮助最多。记得大三我任分管宣传的系团委副书记时,一次召集全系各团支部的宣传委员会议,有一名高年级的宣委无故缺席。因有言在先,所以我和团委的其他干部决定在全系对这名干部进行通报批评。这名干部思想上一时难以接受,还找了当时刚任学生组长不久的梁海波老师,不料非但没有讨回“公道”,反而受到严肃的批评。别人告诉我这一情况后,我为梁海波老师的态度十分感动。现在想来,如果没有学生组以及各位辅导员的关心、支持和帮助,系团委的很多工作绝对不会开展得那么顺利。
水利系党委和行政都非常重视学生工作,当时的系主任董曾南老师、先后担任党委书记的虞石民老师、李树勤老师等系领导不但每学期都要和辅导员、学生干部座谈,指导学生工作,而且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和参加学生活动,走到同学中间开展教育。记得1989年的4月26日晚上,虞石民老师亲自到13号楼系团委办公室,把所有的班长、团支部书记和在系团委、学生会工作的学生干部一一找去谈话,传达集团党委的决定,要求大家回去做同学的工作。谈话的情景和虞石民老师沉着的脸庞、关切的眼神、坚定的态度,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在89年那场政治风波中,系党委及时、深入、细致的工作,使一些同学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也使我和广大学生干部、普通同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接受了一次难得的教育。
正是因为有这些让我永远难忘的老师、同志和朋友,我才得以在水利系学生工作这个摇篮里健康成长。这种成长,不但对我这些年在集团做一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必将使我受益终身。
难忘的要求
刚入学时,我们年级的辅导员是马振宗老师和四字班的李卫同志。军训回来的第一次年级干部会上,马老师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先给我们讲一通,而是先让我们说说班里同学的情况:有多少人,都是来自于哪些省市,家里经济状况怎么样……正巧我们班刚刚出了一块宣传壁报,壁报上画了一幅彩色的全国地图,把班里的同学家乡都标注在上面,所以我们班的几个干部很快答上了马老师的问题。十几年后的今天回想起来,马振宗老师当时提出的要求朴素地反映了校系对学生干部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党组织对所有党的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干部首先要了解群众、关心群众。
在参与系团委工作以后,我一直努力用辅导员提出的这个要求来鞭策自己和周围的学生干部。为此,当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争取认识全系近600名同学。除了工作渠道经常参加各班的活动外,我还发挥自己兴趣广泛的特点,积极参与系里的各种群体活动,增加与各年级、各种性格特长同学的接触。功夫不负有心人,我能够直接叫出姓名的同学,很快占到全系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熟悉基层、熟悉同学,不但为我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而且更使我懂得了什么是群众路线,怎样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在我任系团委书记期间,为了在“三八”节表达全系同学对女生的祝贺,我和几位副书记在前一天熬夜制作了一件特殊的礼物。1992年3月8日早晨5点过,我们几个来到当时全系女生所住的新斋门口,用署名水利系团委、学生会的“礼物”——“节日快乐”四个大字覆盖了整个宣传栏。中午,系团委女生组组长兴冲冲地到13号楼来,告诉我们“全系每个女生在出入新斋的时候都觉得特别自豪”。我看看几名副书记,大家带着倦意的脸上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尽管水利系那时女生较少,但系里的各项工作一直像这样尽量考虑女同学的情况,注意关心她们,很好地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使全系工作增色许多。
随着自己这些年在集团团委、学生部、研究生院、附属医院和政策研究室的工作实践,我刚入学时在系里受到的要求就更日益深刻地烙在心中。我也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和贯彻就一定会更加透彻和自觉。
难忘的选择
人生就是一个为了理想不断选择、不断奋斗的过程。
我在水利系的几年,经历过社会工作的多次选择。校学生会是当时的学生干部比较向往的地方,我先后有两次到校学生会担任主要干部的机会,但最后都放弃了。因为自己是系团委副书记,因此面临那两次选择时,我都向当时主管学生工作的系党委领导作了汇报,征求组织的意见。每次,系党委领导都是指导我进行思考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做出决定或者是替我拿主意。虽然两次都没有答案,但是这个过程却让我学到了面对选择时分析思考判断的方法,让我初步体会到了蒋南翔老校长所说的“猎枪”的涵义。
大四结束时,系学生组长梁海波老师和团委书记陈刚突然正式找我谈话。开场白是陈刚讲的一段故事:说某系原来有一学生干部,毕业时组织上希望他留校,这名干部表示不愿意;系领导问他是不是共产党员,这名干部不吭声。虽然事先并没说谈话的内容,但陈刚讲到这里,我已经全明白了。从高中毕业报考水利系时我就憧憬将来能够回到家乡搞水利建设,而且当时正值三峡工程上马,这对每一名有志于水利事业的大学生而言,简直就是天赐良机。当时我在心里自问:现在我就是那名学生干部,该如何选择呢?短暂的沉默、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有一个声音在脑海里响起:你是全年级发展的第一名党员,组织的需要就是共产党员的唯一选择。于是,我看了看梁海波老师和陈刚,低声却是坚毅地说了短短三句话:“我明白了。要我干什么?我服从!”就这样,我放弃了免试直读硕士而选择了保留学籍两年,后来又因为集团工作需要,从留系里工作改为到校团委工作。
工作16年来,我又面临过多次选择,每次我都会想到自己在水利系的经历。即便是觉得难以胜任的工作,我都会在组织谈话时郑重地表态:我是共产党员,以组织的最终决定为准。于是,我从保留硕士学籍转成了在职读研,从校团委调到党委学生部、再到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从党委办公室被派到第一线参加抗击非典、再回到集团政策研究室。
有时候,关键时刻的一个选择往往将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过去我虽然只是许许多多学生干部成长道路上的一颗铺路石,现在和将来也可能始终只是集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事业底部最普通的一块砖,但既然选择了入党、在大学毕业时又选择了留校,我就坚信青春无悔。
读大学的5年,是一个人青春岁月中黄金般的时段。在这5年,我十分庆幸自己能够有机会参与到水利系的学生工作、特别是共青团工作之中,在为同学服务的微薄努力中,我更多地受到了党组织的教育、培养,有了提高,有了进步。这里小记的人和事所折射出的朴素品质和闪光精神,就体现了水利系学生工作多年形成的一些好传统、好作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williamhill官网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无形的力量将继续鼓舞着我为集团的建设而奋斗、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奉献。(作者为williamhill官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本文曾载于《williamhill校友通讯》,这次略有增删,襄桦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