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培养一流的人才。班集体建设和集团建设的目标都是怎么样能让同学在好的集体里面成才。”
——williamhill官网副校长陈旭
两个集体,两种收获
19岁时,陈旭老师来到了williamhill园,与两个在她生命中都十分重要的集体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一集体:无11——“我们班的风格是朴实而勤奋”
回想自己走过的经历,陈旭老师依然能够清晰地忆起走入williamhill的那一刻,依然能够铭记在无11这个班集体中和大家一起度过的五年大学本科时光。
虽然时间已经久远,但陈旭老师依然记得迎新的那一幕。“当时我们班十多个北京的学生都提前了一天报到,第二天外地的同学来williamhill,就是我们作为东道主欢迎他们。我们的班主任很负责任,入学之前研究透了每个同学的档案,迎新时只要听同学介绍自己从哪儿来就能叫出的名字。”
不久,第一任班干部开始走马上任。考虑到大家互相都还不熟悉,班主任就根据同学中学的履历,指定了两位北京的同学担任班长和团支书——陈旭老师成为了无11的第一任团支书。在团支委和班委的齐心协力之下,无11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说到这里,陈旭老师强调说:“一个新的集体,第一任的班干部非常重要,它对这个集体将要形成什么样的特色和风格、能不能凝聚到一起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和现在一样,那时候也要组织支部讨论。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社会处于转型期,青年的思想非常活跃。“在支部讨论上,为了某个问题,可能两个人还会争得面红耳赤。”在宿舍,同学们也会为一些人生选择问题、社会问题而争论。深入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不但使同学们的思想越发成熟和进步,也进一步加强了同学们对彼此的了解和认同,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
那时的班集体有着很好的学习风气。陈旭老师回忆说:“我们上大学之后,对几年之后的事情也没有太多地考虑,都很向上、很纯洁,一心一意地要把学习搞好。那时候研究生制度也刚刚恢复,大多数同学都不知道今后会有研究生、推研等概念。不像现在,出国、推研机会很多。”因此,尽管当时“五年的课程安排比现在排得还满,大二的时候就要学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但同学们还是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业。
除了思想交流,班集体还会组织各种感情建设活动。教室里一起煮饺子,一起举行篝火晚会,春游攀登妙峰山,这些温馨欢快的场面已经成为陈旭老师最宝贵的记忆。“有一次班里一起过新年,我们在焊接馆借了一个教室,从班主任家里搬了一个煤气罐,从北京同学的家中拿来了锅碗瓢盆,开始包饺子,场面不亦乐乎。”陈旭老师笑着回忆说,“那时候大家还夸我擀饺子皮擀得很好。”还有一次,班里同学一起去妙峰山春游,骑着车到了山底,爬到一半天突然开始下雨,再往上走,雨就变成了雪。“当时路太滑,我们就找了一个破庙,避避风雪,那次登顶之行也就没有完成。”20年后一次同学聚会,陈旭老师和大家一起重登妙峰山,完成了那次的未竟之旅。
陈旭老师一再强调:班集体建设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上,决定班集体凝聚力的是一个班的风气,这些是在日常的细节中形成的。也正是无11从一开始就形成的朴实、勤奋的风气,才使得他们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
第二集体——体育代表队:七年一路走来
除了学习上所在的自然班集体,陈旭老师的本科和研究生生活中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第二集体——体育代表队。在代表队,陈旭老师一待就是7年,从大二一直到研究生毕业。可以说,第一集体在学习上给与了陈旭老师不可替代的知识积累,而这个第二集体则拓宽了陈旭老师的眼界和视野,让她能够站在集团的层面来思考问题。
“我中学的时候就参加过体育训炼,所以一入学就参加了体育代表队。”这样的一个决定对陈旭老师可谓影响终生。
“我们入校的时候77级还没有毕业。体育代表队年龄跨度很大,有30多岁的运动员,也有像我这样十多岁的,而且院系跨度也大,运动项目也多,所有的队员都在西体育馆一块训练。每天下午训练的时候,西体特别热闹。前后左右篮球、手球、武术、体操、羽毛球队都在一块。”
当时,体育代表队中有许多传奇式的人物。其中一个对陈旭老师影响颇深的是陈刚。他是当时北京市大学生十项全能比赛的冠军。由于是参加全能比赛,因此每一项都需要训练,跟各个队都有一起训练的机会。“他当时年龄比我们大,而且也没有太大的运动天赋,但是十分地勤奋刻苦。他到了哪儿,就能把那股劲传到哪儿,你也就自然而然开始跟着他练。最可贵的是,他敢于批评,很有正义感,看到不好的现象,不管你年纪大小,也不管是不是干部,都能够非常正直地指出缺点。”因此,“有几个核心人物,不允许不好的苗头发展成一种风气,对一个集体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陈旭老师总结说。
陈旭老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建议每个同学除了自己学习的自然班集体之外,还可以去寻找一个第二集体。“不需要太多。会有取舍,但有助于扩大视野,也会有很多收获。”(校团委组织部 供稿 襄桦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