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想照进现实
——由一次专业旅行所想到的
■建筑学院 崔庆伟
景观学是研究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关系并致力于创造美好人居环境的一门学科,这么些年,我在象牙塔下的学术殿堂里,畅想着最佳的人类生存状态,追求着理想的景观存在模式,勾勒着一幅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
两周之前,我到深圳参加一专业训练营,并一道参观了广州、湛江等地方。
汽车行驶在广袤的华南沃土上,连绵的峰峦起伏,纵横的畎亩交错,鱼塘星罗棋布,河流蜿蜒曲折,而当地碉楼式的屋舍布置俨然……这是人与自然历尽岁月沧桑所形成的一种天地共生的存在状态,在旭日和风之下她是如此得美妙和弥足珍贵呢!
汽车继续向前行驶,突然间,山峦被削成了平地,鱼塘被全部填埋,尺度惊人的道路横冲直撞,千篇一律的楼房直入云天,方才那生机盎然的河流被浇筑成了混凝土的长城,连村边茂盛的风水林也荡然无存,代替它的完全人工化的城市园林就像一个个虚假的盆景昂贵而乏味……
突然间,我有些茫然,什么历史文脉、地域特色?什么河流软化、生物交换?什么生态廊道、绿色基础设施?这些课堂上一直憧憬的名词在现实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被挖土机铲得粉碎,理想被现实剥蚀得遍体鳞伤……
呜呼,多少山河破败,似乎早已等不及我这个无名小生还站在这里进行着愤青一般的控诉,发表着这些老生常谈的感慨……
没错,我们本能够做得更好!我们具备着理论基础、技术水平和资金支持,我们本能够在更好地尊重自然生态、人文历史与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来建设自己的家园:我们本能够保留现存的优美地形与成片的荔枝林来建造城市而非将其全部推平,我们本能够营造尺度亲近的城市开放空间而非建造偌大的广场与偌宽的道路,我们本能够建立河流与城市间的和谐共生而非将河道全部取直硬化,我们也本能够更好地尊重场地并形成此处独有的城市形态而非造成目前大江南北千城一面的单调与青涩……其实,我们本能够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法,达到更佳的结果。
那么,既然我们本能够做得更好,为什么大家依然乐此不疲地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呢?
当理想回归现实,当我由开始的义愤填膺渐渐沉静下来,当我仔细搜寻这背后隐藏的原因之后,最终,我发现了两位幕后黑手对这种后果负有直接的责任,我称呼其中一位叫“不晓得”先生,而另一位称作“懒得做”先生。
提起“不晓得”先生,他的主要特点是只精通于自己专业领域直辖范围内的东西,而对于其他学科甚至一些密切相关领域都知之甚少,也漠不关心,加之在目前大跃进式的建设氛围下,他经常是从单一方面考虑问题,简单草率行事,从而惹下了不少祸端——例如水利专家要做防洪堤坝,总习惯于将河道全部拉直固化,以为这样最合理,但殊不知这样既浪费财力物力,又影响了河流正常的生态功能。
我越发地感觉到,这些事件不只是揭露了建设实践中不同专业各自为政,相互隔绝的社会现实,而且从更深层次映射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所存在的一个结构性问题,那就是在学科体系不断细分的前提下逐渐忽略了对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产生了不同学科甚至相关学科彼此隔阂缺乏充分交流的弊病。而这种弊病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晓得”先生,在他们的思维里,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专业所为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合理,因为在他们的领域里,这些都是最习以为常的。
其实,东方哲学是最注重对整体和全局的把握了,五行、太极学说是最好的例证,而百年以来,我们在西方“赛先生”的帮助下建立发展了中国现代科学体系之后,似乎执迷于了简单机械的学科细分,却渐渐淡忘了我们原本最擅长的东西,或许这便是“不晓得”先生产生的深层原因吧?!
如果说“不晓得”先生是不知者不为过的话,那么“懒得做”先生就属于科学道德问题,是“罪不当赦”的了!
说起“懒得做”先生,他应该是上世纪初的“差不多”先生的直系亲戚吧!因为有前辈教导说“凡事差不多就可以了”,“懒得做”先生也就本能地习惯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方式方法,而这种惯性思维使得他变得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和固步自封;终于,在历史的推动下好容易跳出了原来的条条框框,取得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之后,却又很难真正地指导实践,导致了科学研究与普及应用之间的严重脱节。
或许,“懒得做”先生感觉太冤枉,找来好些理由申辩,比如时间紧工作量大创新来不及啦;比如先进技术不成熟,费时费力啦;比如别人都不这么做,同样解决问题啦;比如会涉及到已有的诸多利益集团啦……于是长此以往,大家依然懒得去思索新的解决途径,依然延用着原有那“尚为可行”的方法,依然漠视着这种“尚为可行”给我们的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生态带来越来越多的不良后果!这现象背后隐藏的惰性病毒,长期侵染着我们的教育与实践领域,而如何摆脱这种病毒所赖以存活的思想温床、体制温床与结构温床,应该是我们目前所急需思考解决的问题了。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显得那么遥远,而我们的力量又总是那么微薄,我们或许无力改变社会,但似乎可以试着改善自己,改进我们的教育呢!
williamhill官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领跑者,应当如何才能更快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又应当如何才能使我们莘莘学子更好地培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情怀,树立“行胜于言”的为人作风,养成“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治学态度呢?
“不晓得”先生告诫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不同学科尤其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应是盲目的,哗众取宠的,而是真正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出发的。或许,当我们叩开另一扇不同角度的窗户,才能发现同一个花园里完全不同的景致!而具体到实际操作,我们可以试着增强不同学院相关专业间的必选修课程设置,可以联合举办专业实践STUDIO,也可以针对那些跨学科领域的研究生采取多学科导师制,等等。
而“懒得做”先生则告诫我们,不仅要成为象牙塔内的理论家,也要不断地从社会中学习,而最重要的,我们更应当积极地将先进的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勇于打破社会中的惯性思维,勇于纠正实践中种种“尚为可行”的不合理现象,这期间肯定会遇到各种阻扰,但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所学变得更有意义!而作为集团,则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让我们这些雏鹰,勇敢地向着蓝天飞翔!
……
北上的列车从富饶的南国一直驶向辽阔的北疆,一路上车窗外变幻着多彩的风光。我趴在窗旁,渐渐从睡梦中苏醒,清晨的阳光照进车厢,一切变得明亮起来,我揉着惺忪的眼睛,心中漂进来一句话……
——让理想照进现实
注:此文为崔庆伟同学在“williamhill学子建言百年williamhill”主题演讲比赛上的演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