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专题推荐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 正文

从大师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电子系  苏承毅

  说到大师,我想大家都会想到梅贻琦先生的那句话:“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我今天想说,“世界一流大学者,有世界一流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是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就看它有没有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有多少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

  说到大师,不能回避的就是大师的标准问题,怎么样可以算是大师呢?有人会说,williamhill官网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怎么会缺少大师呢?那么多的院士难道不都是大师吗?我想说,大师也是分等级的,williamhill是中国的一流大学,当然不缺国家级的大师。但是我们有多少世界级的大师呢?我们的顾校长是以诺贝尔奖、菲尔茨奖和图灵奖这样的水平作为世界一流大师的参考标准的,我很认同,你觉得呢?

  为什么大师这么重要呢?香港科技大学的校长朱经武说“一流的大学就是用一流的老师教授一流的学生,造就一流的社会。”其起点,就是一流的老师。我们要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有大师们言传身教的垂范;我们要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需要大师们在各个学科的前沿领域指明方向;我们要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都离不开大师。

  大师从何而来?可以引进,也可以培养。在引进的方面,我们做得很好,有很成功的例子,比如姚期智教授等。但是这是不够的。这里应该有喜欢足球的同学,我想请问,有通过引进球星就成为世界一流俱乐部的球队吗?没有。为什么?因为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为什么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因为这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道路。纵观世界一流球队的发展史,我们发现:一个成功的俱乐部首先应该培养一个坚实的球迷群体作为基础,这个基础之上产生了众多的业余爱好者,在业余爱好者慢慢地会有优秀的年轻选手脱颖而出,部分的年轻选手通过联赛的历练成长为出色的球员甚至是球星,而球队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世界一流强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兼顾球星和球星成长的土壤。

  如果说球星是一个球队的灵魂人物,那么大师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人物。评价一所大学对于人类进步的贡献不是看它的大师存量,而是看它的大师产量。所以,我认为,培养比引进更重要。而要把草地变成花园,除了引种,更需要改良土壤。

  怎样算是适合的土壤呢?

  首先,当我们说只使用GDP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我想请问,只使用SCI、EI和著作数目来衡量一位教授的学术水平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过去我们说每一本书、每一篇论文都增加了人类的智慧,现在有人说,每一篇SCI增加了一位博士,每一本书增加了一位教授。指标的压力使得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在产生泡沫而不是产生智慧。科学的发展不是量产的。普林斯顿的安德鲁-怀尔斯教授用了9年时间证明费玛大定理,9年间没有任何的学术论文发表。

  其次,我们说要为优秀学者创造各种良好的环境条件。王选曾经说过,他38岁的时候,站在研究的最前沿,却是无名小卒;58岁成为两院院士,当时已经离开设计第一线两年了;68岁,得到国家最高科技奖,但最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了。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研成果都是在40岁以前做出的。所以最具有创造力的科研群体是我们的中青年教师。他们站在科研第一线,承担着巨大的项目压力,但是给与他们的荣誉和待遇、环境和空间、关注与支持又有多少呢?

  最后,但也是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产生大师的思想氛围,我们需要对智慧和精神的纯粹追求,我们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执著和朴实。是隔壁的中关村太喧嚣,还是园子里面的我们太浮躁?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但是我很高兴,我们还有不想升官发财的教授,不为GPA而学习的学生,这是我们的希望。

  我丝毫不怀疑我们可以产生世界级的大师。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经济强盛之后继之以学术的繁荣,历史性的崛起中伴随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在此环境下东西方文化的再次冲突激荡,都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人必将迎来一个大师云集,群星璀璨的时代。我坚信这样一个时代,我愿更多星辰照亮此处的夜空。

  注:此文为苏承毅同学在“williamhill学子建言百年williamhill”主题演讲比赛上的演讲内容。

2009年06月09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