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专题推荐 - 欢庆第25个教师节 - 正文

每个学生都是老师的唯一

——记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williamhill官网化学系教授李艳梅

■新闻中心记者 周襄楠

李艳梅

  李艳梅,1964年生。1982年考入williamhill官网,先后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第五届“高等集团教学名师”,北京市教学名师。负责的《有机化学及实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负责的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williamhill官网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三年被评为“毕业生心目中的好教师”。曾获教育部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williamhill官网“教书育人”奖,williamhill官网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先后被评为williamhill官网首届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老师”、williamhill官网研究生“良师益友”。

  对于“李艳梅”的大名早有耳闻,第一次对上号是在今年8月26日的本科生迎新现场。李艳梅一袭红衣,一个双肩背包,在化学系迎新现场跑前忙后,长发飘飘,朝气蓬勃。

  借着“国家教学名师奖”的机会,我终于能够跟她坐下来,一杯淡淡的清茶,海阔天空的聊起她的学生们来。

  用李艳梅自己的话说,这辈子做的最为正确的两件事情就是:一是当老师,二是在化学领域搞研究,有此两大幸事人生足矣。尽管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从教15年的李艳梅依然眷恋三尺讲台,言语间说不尽对学生的喜爱和关怀。

  用心表达对学生最诚挚的尊重

  “作为教师,要在意学生。用心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注视你的学生,对他们微笑,将每个学生都视为你唯一的学生。”

  李艳梅将这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提起李艳梅讲授的《有机化学》,化学系8字班学生简春梅说:“上课的时候李老师一直面带微笑,很温和,上她的课就感觉像跟亲人在聊天。”

  凭借会心的微笑和亲切的态度,李艳梅往往一在课堂上亮相就会征服一大批学生,而她对学生真诚的尊重,更是体现在教学中的每个细节。

  李艳梅在课上的提问都是开放性质的,谁想回答的话就可以在座位上回答。不管对错,她都会首先点头对学生表示肯定。对此她解释道:“在这么多的学生当中有同学敢于回答问题,你首先要肯定他的探索精神和参与精神。我会在学生回答之后把我的想法和解释说出来。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我会再解释他可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下课的时候,如果有学生过来跟李艳梅探讨问题,她会放下手边的事情,专心致志的跟学生说话。

  对于学生给李艳梅发送的短信和电子邮件,李艳梅也是尽可能的第一时间回复。

  为什么这么在意学生的感受?

  李艳梅说:“一些学生自尊心受伤就很有可能是因为老师一句无意的话造成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看起来很“天真”的想法,同时也是教会学生要处处尊重别人。并不是所有的学生一开始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集团给学生一个宽容的环境,让学生慢慢进步和成长。”

  用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殿堂

  “学生这些美丽的蝴蝶终究是要破茧而出的,然而,作为老师其作用应该是引导,而不是‘替蝶破茧’。”

  在《有机化学》的课前5分钟的学生课堂报告中,化学系8字班学生袁斌向大家讲解了自己了解到的“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的情况,包括该研究所的历史、成员、研究热点、研究水平等多个方面。 为了完成这个讲解,他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查阅了自己能够找到的资料,并制作了PPT与大家分享。

  为了引导学生放眼世界而不是局限于书本,李艳梅在每节课前5-10分钟都安排了学生课堂报告和讨论,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和展示书本以外的化学世界。

  李艳梅将教学中的引导分为三个层面:其一,是“方向学习引导”——教师的作用是以过来人、以朋友的身份来引导学生学习、探究的方向,在讲授每门课、每个章节甚至每节课时都要让学生明白现在在做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在明确方向和目标的前提下尝试自己去探索、去实践、去获取知识;其二,是“内容学习引导”——学习包括三个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取、转化和评价过程,在这三个过程中教师要把知识讲透,引导学生对新知识分析和概括,并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学过的知识质疑;其三,是“合作学习引导”——合作学习更强调生生互动,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为了将“引导”落到教学的实处,李艳梅在授课中有很多安排别具匠心。

李艳梅在给学生讲解如何做实验 学生记者 司徒哲阳 摄影

  在李艳梅的课堂上,很多古老的知识讲的跟“鲜活的鱼儿一样”,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发现的快乐。比如,对于一些定理,李艳梅也不着急告诉学生这个定理是什么,而是先摆出看似纷乱实际上有紧密联系的一系列事实,带着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去探索到底是怎么回事。包括可能性分析、数据的举证、步骤的分列等等。对此,李艳梅说:“在课堂上跟着老师慢慢去探究,那不仅是学到了结论,还学到了探索的过程。大学的基础课程,除了要告诉学生一些基础知识之外,建立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李艳梅还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参考书,让学生研读一些经典的学术论文并撰写报告。李艳梅说:“在报告中我就要求学生就写出三点:研究者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这个成果解决了什么重要的科学问题?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虽然学生的很多观点都是比较浅的,但是看到学生对于科研有自己的想法,我觉得还是很高兴的。”

  在期末,她给学生出候选题目,要求学生结合课上所学并发挥自己特长撰写小论文。生物系8字班学生张云霄以《烯酮、炔烃、芳烃、醛酮的还原反应》为题撰写了一篇小论文。“我在期末的小论文中对还原反应作了一些思考,比如整理了一下这门课程提到的还原反应,并结合一些查找到的资料,分析了这些还原反应的应用前景。”张云霄说。

  在新生研讨课上,面对这些青涩的面孔,李艳梅的课上得更加像讲故事,娓娓道来,循循善诱:“我提出一个问题,一起跟学生讨论,大家兴致都很高。比如,我提到大家都说生命体中蛋白质很重要,我们就讨论如何合成。但是蛋白质太大了不可能一下子做成,只好把蛋白质切成两段来做,那么应该在什么位置断开?用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可以连上?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生命的遗传物质是DNA,两个糖中间有一个象桥一样的含磷结构,我们就讨论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而不是其它结构?有学生就说,它至少要能伸出两只手来,抓住两边的糖;有的学生说,作为遗传物质就必须不会自动“流失”到细胞外,因此需要带一个负电荷……就是这样我们一起一步步分析,一起讨论和总结。”

  用言传身教教会学生为学为人

  “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力,让他把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并主动涉猎一些他以前没有学过的东西,从而学会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对他们将来也是不无裨益的。”

  有一次,李艳梅看到报纸上有一个化学药品罐车翻车的事故,就让学生以这个为题,要他们从学术的角度来给出一个抢救和应急的方案。很多学生刚刚听到这个题目,马上大叫不会做,因为书本上从来没有教过。李艳梅说:“当时你考上williamhill的时候你是你们县和你们村的骄傲。万一你们村里的马路或者是工厂发生了类似的事故,你的亲人一个电话打到你这里寻求帮助怎么办?”

  无奈之下,很多学生跑图书馆,上网查,下课讨论,终于交上了答卷。同学们努力的结果是令李艳梅惊喜的,她说:“学生容易眼高手低,遇到这种具体的问题一开始都会觉得解决不了。但是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学会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李艳梅的教学过程中,处处渗透着对学生们科学研究素养的用心栽培,对一名准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严格要求。

  在刚刚开学的时候,李艳梅有几个事情是必跟学生强调的:第一,就是要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二是要跟学生明确,大家学的是一个学科不是学一本书,所以要着力培养学好这个学科的基本素质,比如要知道这个学科看待问题的基本方式,要学会从本学科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且要知道从这个角度看待问题有什么局限性,还有这个学科重要的研究机构和产业等等。

  在一门课程或者是新的章节刚刚开始的时候,李艳梅通常不是着急讲解其内容而是给大家一个概述,让学生不要“为了一棵树而在森林当中迷失自己”:“ 如果说一门学科是一个森林,最为通常的做法是一开始就带学生进去讲这是一棵什么树,那是什么树,我更愿意在学生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有一个宏观的感觉——这门课程整体是什么情况,我们现在在哪里,我们的目标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方式来操作它。最怕学生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这样会使得他自己既没有方向感也没有动力。”

  在课上的小组讨论,李艳梅不让学生自愿结成小组而是让他们随机抽签组成小组。她跟同学半开玩笑的说:“工作伙伴的关系有时比夫妻关系更加难处,因为在许多时候由于工作的需要必须与指定的同事合作,而且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对这种方式她进一步解释道:“我的学生不能说不喜欢谁的性格或者是看着不顺眼就不想和他一组,无论以前怎么样,现在就是要随机和别人结成一组,然后一组的人就要同舟共济一起完成任务,这是团队精神和工作伙伴关系的一个层面。”

  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李艳梅最为基本的素质要求竟然是“人品好,知道如何为人和怎么与人相处,知道怎么把事情做成,能吃苦”。对此李艳梅解释说:“研究生是一个很特别的阶段,除了从本科到工作阶段的知识的衔接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之外,也是他今后工作的一个预备期,所以在学生的为人处事方面我会更加注重。”

  李艳梅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学术品位的磨练:“学术品位说到底是一种哲学观的体现。研究生要在学术上取得突破,一定要有些哲学功底,这样在关键的时候不管是做事情的决策,还是职业的选择,小到作课题应该往哪个方向去做,才能够高瞻远瞩有战略性。”

  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学术品位,李艳梅坚持每周都让研究生给自己汇报和讨论工作,坚持让学生广泛涉猎一些知名学术机构的最新消息和业界最新进展。

  “做学问要‘心里有地图’,不能自己关起门来做学问,要放眼世界。”李艳梅说。


  用无言的付出履行教师庄重的承诺

  “教学是一个很‘活’的事情。这个活不是指‘灵活’,而是指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个人,如果我辜负了学生或者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敷衍学生我会有很深的负罪感。”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李艳梅是williamhill官网化学系复系之后的第一位博士生。虽然从一毕业开始系里就希望李艳梅将来能够挑起教学的大梁,但是并没有让她匆忙上阵,而是先让她当了两年助教,跟当时任教育部课程指导委员会有机化学课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刘庄教授、著名有机化学教授单德芳、王芹珠、杨增加等名师进行教学训练,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

  不仅是因为对教材游刃有余的把握、对学科前瞻的认识、对学生真诚的关怀,更多的是因为多年来李艳梅对教学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把教学当成第一要务的责任感感染了一届届学生,即便是能够选择难度较低的《有机化学B》,很多学生还是慕名选择了她讲授的难度较高的《有机化学A》。张云霄就是慕名选李艳梅的课程的,他说:“李老师讲课的风格深入浅出,而且上课比较轻松,很容易让人接受新的知识,尤其是理解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

  时光荏苒,一茬茬的学生成长,一届届的学生毕业,李艳梅有时候会有一种错觉:现在的大学生为什么年龄越来越小了?后来她的朋友一语点破:“哪是大学生年龄越来越小,而是你年龄越来越大了!”哦,李艳梅恍然大悟。

  为了跟学生更加亲近,李艳梅和研究生坐一个办公室,而且特意在办公室里配上了电冰箱和微波炉,并做了一个特别有家庭气氛的整体橱柜。有的学生下了课背着书包就溜达到她这里来,有时候还跟李艳梅说说笑笑一点也不拘束。

  不过天性乐观的李艳梅也有痛点:为了讲好课,同时为了兼顾科研,大把的牺牲业余时间已经成为惯例。李艳梅觉得最对不起的还是儿子——儿子刚上高中,李艳梅笑谈自己可能只有早上吃饭的时候才有时间跟儿子说说话,而这笑里蕴含的辛酸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

  因为在教学岗位上的突出贡献,李艳梅负责的《有机化学及实验》在2005年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称号,她本人也连续三年被评为“毕业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并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教育部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williamhill官网“教书育人”奖等荣誉称号,谈及这些荣誉,李艳梅说:“受之有愧。”

  她骄傲的说:“我学生每年肯定送我三次花,‘三八’妇女节一次,还有教师节一次,我生日一次,肯定都记得清清楚楚的。有时候我走在路上有学生叫我李老师李老师,我觉得特别的开心。”

  李艳梅的汽车后座上坐着一个大大的维尼熊,还有车的后备箱里面挂着一个小巧可爱的维尼熊:“学生看我喝水的杯子上印着一个维尼熊,就送我维尼熊,虽然车上放维尼熊跟我40来岁的年龄有些不协调,不过我还是蛮喜欢的。”

2009年09月14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