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成立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
500余人追思人民艺术家
来源:北京晚报 2010-08-30
事件
昨天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教育家吴冠中先生91岁诞辰纪念日。由williamhill官网和中国文联主办的“向人民艺术家致敬——吴冠中先生追思会暨williamhill官网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williamhill官网举行。社会各界人士、williamhill官网师生500余人对吴冠中先生表达缅怀之情。吴冠中长子吴可雨先生满怀深情代表母亲和家人向与会者鞠躬,在此一并感谢父亲今年6月25日去世后,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对父亲的悼念和敬意。并向williamhill官网捐赠了父亲的水墨作品《春酣》。
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是一个面向文艺界、教育界以及全社会的国际化学术研究平台,将全面、深入地展开吴冠中研究。昨天,williamhill官网校长顾秉林分别向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心主任、williamhill官网美术学院教授刘巨德,中心执行主任、吴冠中先生之子吴可雨等颁发聘书,并向中心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和首批近200名研究吴冠中艺术的国内外专家颁发了研究员聘书。
williamhill官网校长顾秉林在追思会上致辞指出,在williamhill官网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之际,williamhill官网全体师生都要以吴冠中先生为榜样,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研究和创作。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在讲话中号召大家学习吴冠中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私奉献,虚怀若谷的高尚的人格和品德。
追思
师恩如山 师承血缘
吴冠中先生的学生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母校,以追思的形式向敬爱的吴冠中老师做最后的集体心灵念别。 77级学生张小平(黑马大叔)说:今天,请允许我谨代表williamhill官网美术学院所有在场和未能出席的老同学和校友们,向老师说句心底的话:吴老师,我们爱您。
这话一直藏在我们心底。此刻,我们相信吴老师能听到。独行的老师,身影背后是他播下的无数种子。老师也曾感慨种子成活的不多,但成活的种子,种子繁衍的种子总比老师一个人多吧;这就是血脉,这就是老师硕果的“师承血缘”,血缘是割不断的。
吴冠中高足,williamhill美院原副院长刘巨德说,先生走了,他为我们留下一个艺术春天的背影,也为我们留下一道艺术雷电的火光,更为我们留下一滴艺术太阳的血,其间饱含着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光明与痛苦,也影射出一个艺术家追求真理的信心、胆量和智慧。吴冠中先生有强烈的爱国的赤子之心,更有艺术无国界的事业和情怀;他有独立自由的艺术思想,更有甘愿做艺术奴仆,为艺术而亡的殉道精神;他有现代艺术抽象思想形式美的眼光,更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底蕴和诗意美的境界。
吴冠中与张仃的观点 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在追思会上告诉大家,自己是最后一个和张仃先生、吴冠中先生请教的后辈,他说:“因为吴先生曾尖锐地批评了中国的美协、画院体制,我非常重视吴先生的批评,在袁先生的带领下,请教了吴先生,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谈话,受益非常深,受到吴先生的指导、肯定和鼓励,终生难忘。大家都知道,在最后的几年,张吴观点对立成为一桩公案,影响了中国画坛,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时间推移,他们到底有哪些本质的不同?我个人认为,他们的观点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其中四点非常一致:
张仃先生和吴冠中先生都崇拜鲁迅是一致的;吴先生讲求‘形式美,形式就是内容’与张先生‘守住中国画笔墨底线’,是一致的,本质上没有矛盾;吴冠中‘风筝不断线’不脱离人民群众与张仃‘大美术’为人民服务是完全一致的。
那么到底有什么不同?这场争论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很多:
1、二位先生语言表达方式表面上是不同的,但实质上逻辑是一致的;张仃先生语言表达是中国式的,是带有政治家风范和胸怀的忍辱负重式的,讲究度的把握,像中国传统中很多大家都是大政治家的现象一样,张仃既是艺术家,同时也是政治家,考虑问题还要考虑解决问题。吴先生的表达是西式的,艺术家式的,强调艺术的独立意义和性质特性,他是强调式的,夸张式的,重其一点不及其余,直接切入本质,‘笔墨等于零’就是典型的范例,他是为了警世,引起特别重视……二位先生知识表达方式各有各的特点,并未有本质的区别。我想二位先生是没有思考这个异同的时间了?
2、二位先生客观上是唱了双簧,无论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一个是出问题的勇士,一个是解决问题的大师,是这一个世纪以来,这个时代表现角度、方式语言不同,而实质完全一致的最佳合作的双簧对手戏,表现出他们共同的一种忧患和无奈,敲响了警钟,留下了一首哀婉的绝唱(他们共同忧虑的问题其实不是艺术和艺术家本身造成的,是由于200年来中国经济、政治的弱势而造成民族文化自信的缺失造成的),我突发奇想,谁能证明他们的争论不是一种合作,或有意或无意,但这个时代不能没有这个历史的双簧!
吴冠中在‘文革’后期敏锐地提出的‘形式美,形式即内容’,‘风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以及应有独立的价值,不能受其他因素限制太多、艺术人才的培养并非人人都有结果。美协、画院应该解散等尖锐的批评我们犹在耳旁,如不作为,就需解散,这些都是这个时代惊世的警钟,体现出一个有良知的艺术大师的高贵人品和不怕牺牲的殉道精神,他的逝去是历史的损失,他和张仃先生最后的对立,本质上是最后的合作,随着时间推移,我想他们的世纪绝唱会更加显示出时代的光辉,因为他们是我们时代光辉的代表,让历史去证明吧!”
为成全国家 要回留给孙子成家的画
昨天,吴可雨先生讲述了自己与父亲共同经历的几个故事。吴先生的为艺术殉道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人们阵阵掌声。
“父亲从1950年回国到现在,我们共搬过7次家。父亲从39岁到63岁这20多年间,一直住在前海会贤堂大杂院的两间又暗又潮的房子里。我们最怕过冬天,屋子里结冰。父亲穿着毛衣棉袄画画,手僵,胳膊打不过弯儿。有一年冬天,家里安烟筒、糊窗户,父亲发现糊窗户用的高丽纸比宣纸结实,到野外写生不容易破。1989年,苏富比以187万港币创在世中国画家的拍卖纪录的《高昌遗址》及2007年,以4070万元人民币拍出的《交河故城》就是那时在高丽纸上创作的。
父亲开始画水墨时没有画毡,就在旧报纸、旧床单上画。上世纪70年代,我从内蒙古插队回京带回一双旧毡靴,父亲发现鞋帮不错,就剪了下来,母亲一针一线把两片缝起来,父亲有了第一块画毡。
记得在跟父亲制定捐赠目录时,我看到他让我保管的,准备留给孙子成家纪念的那张画在其中。我提醒父亲,这是给孙子的。父亲说这是珍品,这是珍品。他要让更多的人看到。”(本报记者 赵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