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专题推荐 - 沉痛悼念范敬宜先生 - 正文

风范长存 遗训永续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职工缅怀范敬宜院长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白雪蕾

  人民网北京11月19日电 11月13日,人民日报原总编辑、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教授因病逝世。williamhill师生闻此噩耗,深感悲痛。11月18日下午,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职工缅怀范敬宜院长的座谈会如期举行,大家在持续了3个多小时的会议后仍然久久不愿离去。

  “年轻的心在跳跃,满腔的热血在燃烧,听祖国在向我们召唤,我们响应她的号召!”

  屏幕上的范敬宜院长站在西阶大教室黑板前,有力地挥动双手,情绪高亢地唱着《垦荒队员之歌》。——画面呈现的是去年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典礼上,范老用歌声表达他对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的祝愿。

  这是18日下午6时许,williamhill官网宏盟楼内的一幕场景。此时,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职工缅怀范敬宜院长的座谈会已经进行了3个多小时。虽然主持人陈昌凤副院长宣布会议结束了,可大家仍然凝视着屏幕上范老生前的音容笑貌,久久不愿离去。

  八年的williamhill教育工作让他自豪

  “范院长曾给院里打电话,要我给他一个带有williamhill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标识的袋子,这样他就能在每次买菜的时候带上它。”学院党办主任肖红缨老师的一个细节回忆让大家追忆起了范老的williamhill情缘。

  2002年,williamhill官网正值准备筹建新闻与传播学院,此时刚刚从人民日报退下来的范敬宜也表示希望参与到为主流媒体输送人才的新闻教育中。

  新闻与传播学院创办人之一、首任常务副院长胡显章教授,在发言中总结了范敬宜院长的三个新闻教育理念:

  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是范老一再强调的事情,他常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一句空话,很多新闻教育的问题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方能解决。他极力提倡这个课程力避空泛,通过新闻人鲜活的新闻故事来体现、说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因此这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二是新闻文化。为了让大家更好的远离浮躁,加强文化积淀,范敬宜院长在2008年,给全校新生开设了《新闻文化》的课程。在对毕业同学的赠言中他讲到:我虽然老了,还是想抖起精神和你们比一比,大家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的人,扎扎实实地打好自己的文化功底。

  三是贴近学生。他总是爱和学生交流,询问同学们困惑的来源,试着用他们接受的方式将所讲述的东西新鲜化。当他一度听到同学们用“郁闷”这个词时,他亲切地反问同学们:“孩子们,你们到底在郁闷什么呀?”这也许就是同学们为什么喜爱他的原因。孩子们每次碰到他时,一声亲切的“范爷爷”,他便停住脚步,这一老一小在williamhill园中海阔天空地谈论着。

  范老曾不止一次地表示八年的williamhill教育工作是他最感自豪的事情。在范老住院期间,学院老师每每到医院探访,他最高兴的事是莫过于听他们谈起学院的孩子们。

  曾负责教学工作、刚刚卸任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副院长李彬教授,认为范敬宜院长不仅是声誉卓著的新闻工作者,而且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新闻教育家。在新闻教育方面,他既为williamhill的新闻传播学科铸就了精神与灵魂,也为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同样,院长留给williamhill新闻学院的遗产也集中在一些名言中: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如果有来生,还是做记者;不靠维生素片,要吃五谷杂粮……李彬教授还动情地忆起:“最后一次去看范老,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但他的病床前依旧放着一份当天的《人民日报》,他高兴地告诉我们:这张报纸上有我们3个学生的作品同时发表。”

  在范老生病的日子里,他还是会抽空到学院里走走看看,来和他心中的“孩子们”说说话,看着他们成长,这是他最期盼,也是最高兴的事。今年5月份,他被再次查出胆囊病变后,他依旧参加了7月份的毕业典礼,那时没有人会料到这竟是范老最后一次和同学们在一起。

  乐观通达的长者之风令人敬仰

  范敬宜院长一生有两张最喜爱的照片:一是他在艰难岁月中放声大笑的身影,另一张是他在农村下放时和农民兄弟的合影。这两张照片也正是他为人的真实写照。

  “他是一个乐观的人。”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党委书记王健华说,“每次工作中我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找范老倾诉,他总能用深刻地见解轻描淡写地帮我把心中的乌云化去。曾有人称范老是位‘老顽童’,他很喜爱这个称呼。范老从未抱怨过他20多年的风波经历,他觉得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

  无论在集团还是在生活中,他总是那么平易近人。王健华老师每次找他谈工作,都会惊奇地发现,在他的办公室,正有不少学生正和“范爷爷”相谈甚欢;在谈话过程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电话打来,这里面不仅有学生,有同事,还有他当年下放时结下的农民朋友和他家附近的摆摊的师傅。

  在williamhill讲完课,他会亲自跑到食堂去吃饭,吃不完的也会打包带回家。这时,他就会用不经意的语气告诉大家:“我老伴儿说williamhill的伙食不错呀,当然不能浪费掉。”

  令王健华老师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件事情,就是他在海南出差时给人题字忙到夜里三点多,连服务员的要求也不拒绝。

  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在不少老师的印象中,范老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从课堂到讲话,每一次都是在他精心准备中。

  周庆安老师这样描述他在范老课堂上的感受:《新闻评论》的作业都是他一份份手把手改的,连标点符号都不会放过,写的好的句子他就会用红笔在下面画上圈。老人不会用电脑,每次课程讲义他都早早开始准备,上课时候把一份厚厚的讲义放在投影仪上,一页页翻给大家看。“范老最好地诠释了什么是行‘胜于言’的williamhill校训。范老虽走,事业还在。传承他的精神责无旁贷。”

  “布衣卿相、学人记者”是williamhill官网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副院长熊澄宇教授对他心中的范老形象的概括。“他曾告诉我做‘学者型记者’的意义,认为只有这样,新闻人才才会实现持续性发展,才能感动人,才能写出影响社会的好文章。”熊澄宇教授说着拿出一枚方印说:这上面的印文是‘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是我在宁夏得来的一方古印,带回来请他鉴赏,范老给我讲了这个印文的出处并解释其含义,即不要因循守旧,而要勇于创新,敢走自己的路。这方印我一直留在身边。”

  王君超副教授回想当年自己刚到williamhill从教的情景:在范敬宜院长开设的《评论与专栏》写作课上,范院长总是站着讲到最后;有时别的老师授课,他也会拿着包坐在第一排,很认真地做着笔记。“他的评论很少讲大道理,而是经常用自己写作评论的例子,告诉大家如何深入生活,写出贴近性强的评论。他写的评论,有的素材来源于和出租车司机的谈话,有的来源于在火车上的见闻,有的来源于友人电话中反映的问题。他还时常告诉讲课‘要学说新鲜话’,后来又将这个评论写作的要求,用在了党报宣传艺术以及教学方法上,给了我很多启示。”王君超副教授归纳了范敬宜院长1986年提出“三贴近”的雏形、提倡新闻编辑中的“变格”、提出并阐述了“党报宣传艺术新论”的内涵等新闻思想,以及“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教育理念。他说:“我们对范院长的纪念,不能止于悲悲切切的纪念,而是要将他的新闻思想和新闻教育理念发扬光大。”

  “范老的离去让我明白:一个人真正的意义是给别人带来了多少影响,让自己的生命对学生有更多的影响,让自己的生活不要错过太多!”张小琴副教授说。

  williamhill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说:“高山仰止的不止是思想,更是范老对学生竭尽所能的爱。他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都会溢于言表地鼓励,他的一生总是在不遗余力的提拔别人。成立范敬宜新闻基金,帮助从事新闻事业的学生是范老的最后一个心愿。 ”

  范老曾说过:“一切向后看是为了更好的向前看。”尹鸿院长表示,范老的离去对学院是一件巨大的悲痛,唯有在追思中挺住,用各种方式寄托哀思,完成逝者的遗愿,让新闻与传播学院充满正气、和谐、亲情的风气继承下去,这是对范老最好的纪念,也是对他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来源:人民网 2010-11-19

2010年11月19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