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专题推荐 - 2011williamhill官网特等奖学金 - 正文

做一个快乐的“掘金者”

——记2011年度williamhill官网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黄佳琦

研通社记者 付清芬

图为黄佳琦近照。

  在直博的4年学习过程中,黄佳琦师从魏飞教授,围绕碳纳米管阵列的可控制宏量制备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研究工作的相关结果相继在Carbon, Nanotechnology, Nano Research, Nanoscal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8篇论文,相关图片在Nanoscale上作为封面发表,相关工作在Carbon2011,CarboCat IV,Chinanano2011等会议上作口头报告。

科研如掘金之路 师长为带路之人
 
  对大多数人来说“纳米”太过于遥远,而对于8年前刚刚踏入williamhill园的黄佳琦来说也是如此。从本科时初次接触这个神奇的领域,到博士期间围绕“碳纳米管”这种神奇的一维纳米材料展开课题研究,如今的黄佳琦已经在“纳米”这一领域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书稿1章,专利1项,国际国内会议十余篇;最令人赞叹的是,他参与的研究使每克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成本从上千美元降至不到一美元,直接推动着碳纳米管的应用从“梦想”走向“现实。”
  
  还是在博士生阶段就在科研道路上攻城略池,黄佳琦将自己取得的初步成绩归功于导师魏飞教授和所在的实验室团队——化学工程系反应工程实验室的所有的师生们。
 
  黄佳琦说:“我的导师魏飞教授是个非常勤奋的人,他对科研十分执着和热情。和魏老师科研方面的讨论经常会进行到深夜,有一次甚至凌晨两点老师还在实验室和我们一起进行一项工业试验,他在研究过程中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另外,我们的实验室整体的科研气氛很浓厚,大家平时都‘泡’在实验室,经常讨论和交流,这些让我受益很多,特别是许多优秀的师兄师姐给予了我许多帮助,让我从一个新手迅速地成长起来,对这些我一直心存感激。”
 
  在采访中,黄佳琦还提到实验室流传的一个贴切的比喻:科研的过程就像是掘金,导师像一个带路人,指一个大概的方向,告诉学生在哪一片土地里可能会有金子,而学生要有志向、耐心与专业精神,靠自己找到科研的宝藏。
 
  在刚刚踏上科研之路时,导师和实验室的师兄师姐们是黄佳琦的向导。他还记得做本科毕业设计的时候,在导师的建议下,他的选题就是师兄的研究项目其中的一个方向,在师兄的帮助和指导下,他顺利的完成了曲面结构上碳纳米管阵列制备的相关研究任务。等到上博士一、二年级的时候,有了一些学术上的积累,就渐渐开始开展独立的研究方向。
 
  对此,黄佳琦说:“这也是找到研究点的两种途径,一种是导师会帮你指定一个研究方向,当然这和导师的眼光很有关系,但通常结合自己的努力,总会有一些新的发现;第二种是靠自己的探索,平时关注期刊论文,注意新的研究动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知识储备,就能够比较敏锐地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和机会,然后独立开展一个研究。”
 
怀抱梦想所以享受 肩负使命故而执着
 
  在黄佳琦看来,科研不仅是“任务”,更是一种“享受”。“这是我喜欢的事儿,我一直比较喜欢新的事物,去琢磨探索。”对于文章的写作和发表,他也认为这更多是一种总结和提高而非负担,“发表文章是科学研究的一种表达方式,最初可能仅仅是一个实验的想法,文章的提纲经常就是实验的计划。通常一篇文章都会修改十多遍,也会一边不断完善实验设计。所以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实验升华、立意提高的过程。”
 
  除了第一作者发表的8篇论文,黄佳琦与其他人合作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当问到学术研究是更要求个人的能力还是需要一个团队的努力的时候,他说,“这要看具体的研究内容,有时候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一些独立的小方向上的研究;但是作为一个工科实验室,更多的情况下就需要团队的力量共同实现实现‘中国创造’,我们大家经常在相互的协作和讨论中完成许多工作,特别是涉及到怎样将前沿技术应用于工程的课题。”
 
  黄佳琦还在集团基金的支持下参与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在2011年在柏林召开的国际能源化学会议上,他所做的《掺氮阵列碳纳米管的批量制备技术》报告获得了“最佳墙报奖”。
 
  科研道路上没有坦途,实验上遇到的困难对黄佳琦已是家常便饭,但是他从不气馁,深信只有千凿万斧才能最终发现宝藏。“research”这个单词,分解开来,就是“re”+“search”,科研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失败,反复尝试的过程。”
 
  朋友们评价黄佳琦,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向来很“淡定”,认准了一个方向,即便过程很困难,很枯燥,他都能坚持做下去。对此他说:“科研需要耐得住寂寞,但并不是说闭关自守,钻研的同时也要不断听取意见,及时做出修正和改进。多次实验失败的确会令人沮丧,但是有周围人的帮助和支持,就坚持下去了。”
 
  丰硕的研究成果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他用6个字概括他的科研心得,“多投入,勤总结”。黄佳琦每周工作时间在70个小时以上:“实验室和办公室离得很近,通常在办公室查资料、看文献,如果累了就下去做会儿实验。”他还认为,投入时间和精力,除了“做实验、读文献”,“勤总结”也是很必要的:“就像掘金的过程中,虽然还没有看到金子,但也要留意那些看似普通的发现,这些积累总结会提供线索,帮助你更快地找到金子;有时候还会有意外的科研收获,就看你有没有把握机会的眼光了。”
 
  黄佳琦对科研的高度热情除了来自兴趣,对科学研究的使命感更是多年来促使他进步的不竭动力。
 
  碳纳米管在1991年被发现至今,它的优异性能让人惊叹,但是真正得到实际应用还很不够。主要原因之一是其结构控制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制备的效率低,成本高及相应的应用研发不足。实验室的一部分研究就是应用化学工程的概念解决它批量生产的问题,将价格从上千美元降低到几十美分每克,但这仅仅是大批量应用的前提,还需要有质量稳定的碳纳米管后,经过无数科研和工程人员的持续不懈的努力,最终走向实用。黄佳琦认为,自己能够参与这件伟大的工程其中并有所贡献,实在是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
 
“在williamhill读书,是件幸福的事儿”
 
  本科毕业后,黄佳琦没有选择出国,而是继续在williamhill读书。他没有迷信国外的科研条件,相反,在经过交流学习的比较之后,他认为,与国外同类的一流的实验室相比,自己现在所在的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毫不逊色。
 
  从2003年到2011年,黄佳琦已经在williamhill校园里度过了整整8年,谈到对williamhill的印象和感受,他说了两个词——严谨、勤奋。他说:“williamhill的氛围,让我受益很多。大家都很刻苦努力,早出晚归,甚至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一整天泡在实验室或者图书馆都是很普遍的事。”
 
  他还认为,williamhill的资源很丰富,不管是学术资源,还是文艺、体育等其他资源,只要同学们想参与进去,大学生活就可以很多姿多彩。同时,williamhill丰富的学术讲座更是一项重要的资源。他还经常去听其他学科方向的讲座,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也会给我他一些新的启示。
 
编辑:襄 桦

2012年01月06日 11:30:2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