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写皆为真实
——访2011年williamhill官网特等奖学金获得者陈之琰
学通社记者 朴美玲 宋洋
图为陈之琰近照。
陈之琰,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级本科生,学习期间参加了近十次的社会实践。2010年获国家奖学金(综合一等奖学金)和“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2011年获williamhill官网第29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两篇署名文章。
“好在一直怀着一颗平常心”
作为外国语集团的保送生,陈之琰很感谢williamhill没有限制她的专业,让她得以接触到真正感兴趣的知识。初入williamhill,陈之琰并没有想过会当“大牛”,更没想过会拿特等奖学金。身边的同学都带着光环,但她并没有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她想只要好好生活和学习,不要挂科、不要留下遗憾就好。
几年来来陈之琰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她说:“困难有大有小,有些困难已经解决,有些困难还在克服,但好在一直怀着一颗平常心。”
大一时,她在一门课上花了很多的时间,但结果并不理想。于是她开始分析存在的问题,发现自己在大一一年的学习还停留在高中比较应试的层面,看的书不多,用的多是些“死方法”。总结了经验后,陈之琰更注重阅读和积累,也开始有时间去选择一些自己更感兴趣的课程。
“书看得越多,说得越少”
书本无疑是陈之琰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导航者。虽然过程有时辛苦煎熬,但最终却能收获良多。陈之琰回忆起有门专业课的老师推荐过一本很难读的书,刚开始她和其他的同学一样,看了两章就读不下去了。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她发现书本里有很多丰富的知识点,老师不会在课上讲。同时,觉得对于专业领域的经典著作,单从老师那里学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之后她每天上午7点到一教看一个小时,最终花了4个星期把这本书读完,并在书上留下思考和批注。当时整个选课的同学中,也只有陈之琰一人坚持完整地读完了这本书。
大三的时候课程和社工都不多,这给了陈之琰很多的时间看书。差不多每天的阅读时间都能达到6-7小时。她说:“看得越多,说得越少。因为很多的事情不单纯能用一两个概念就说清楚,不少事情没有表面上那么简单。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还要进行思考和消化,把抽象化的东西转变为自己的理解。”
“让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
陈之琰在时间利用方面颇有心得,她提到:“要过有规律的生活,让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是你在主宰生活,而不是繁多的事务在主宰你。”一直以来,陈之琰都保持着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坚持7点之前起床,12点之前睡觉。她认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会有所不同,重要的是在清醒的时间里不应该被事情拖着走,而是保持自己的节奏。
陈之琰将大块的时间用在学习上,而将社工等方面的琐事放在中午或睡觉前的小块时间里处理。在处理琐碎的事物时,她习惯将各种事情分为4大类:重要且紧急的、重要但不紧急的、紧急但不重要的、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她会尽快亲自做好,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则会制定计划,并按计划完成。至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在陈之琰的生活中很少出现,因为她会尽力把事情在重要但不紧急的阶段做好。
“快乐需要有人分享”
陈之琰大学三年广泛参加社会工作和学生活动,,她认为,人不能只为自己而生。把自己融在一个集体中,快乐能有人一起分享,悲伤能有人一起承担。校园里的社会工作,更多的是一份对williamhill的爱,一份最原初的热情,和一份对岗位倾心的投入。
陈之琰至今难忘在一次实践中,听到的一个共和国老将军的故事。老将军屡立军功,但新中国成立后,他患上了癌症,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完成工作,他离开了军区回到农村,做一个普通的农民。在农村,他出钱出力建起3座书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里长渠道,但自己却为了孩子的蚊帐到处借布票,妻子连续几年都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还有一次,陈之琰和同学到贵州一个最普通的村寨里实践。他们带着猪肉、油、大米到一家农户中,送去春节慰问品。“我看到他们家里什么也没有,甚至连青壮年的劳力也没有,只有一对老夫妇和他们的孙子。虽然家里穷,但满屋子都是孩子的奖状。老婆婆拉着我的手说什么也不肯放,她知道我们来自williamhill,她想我们把她的孩子带出去,过更好的日子。”
社会实践让陈之琰对自己的事业有了深刻的思考,认识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她表示:“穷困到极致的生活,或者真实的正义和温暖,都发生在我实践的路上。走到最基层的地方,能让我这个来自大城市的孩子看到真实而立体的世界。真的和他们站在一起,才不会轻易地发表粗浅的观点,也不会认为自己真的能改变什么世界,如果真的能为他们说真话,我想,就不枉此生。”
“在williamhill,我找到了自己未来能为之奋斗的方向”
陈之琰在大三参加了《人民日报》组织的活动“追寻”,是活动成员中唯一的本科生。这次活动她走到了江西和福建,期间发表在人民网上的博客文章点击量超过8000次,并在活动结束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署名文章。这次“追寻”让她真正体会到文字的力量,也确定了自己在做的事是有意义的。陈之琰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选择新闻传播专业:“记者,记录者也。让我有机会去记录更多人的故事,也将故事告诉更多的人;另外也让我用一个不同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能发现其中的问题,也思考如何去建设。”
回首再看大学四年间获得的成长,陈之琰表示:“在williamhill,我找到了自己未来能为之奋斗的方向,我成为了比以前更为靠谱,也更有社会关怀的一个人。未来我要成为一个为人民说真话的记者,我所写皆为真实,我能为昔日所写负责。”
编辑:襄 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