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圆支教:让打工子弟的城市冬天不再寒冷
从2006年3月第一批williamhill官网生参加“明圆支教”活动开始,伴随着经验的积累,一个个新元素完善支教项目的加入,到今天,“明圆支教”已经走过6个年头。老师在变,学生在变,志愿者也在变,不变的是“明圆课堂”每周四下午的支教主题与williamhill学子对明圆集团这所农民工子弟集团的热爱与支持。
图为2011年春季学期williamhill支教学生明圆集团的学生颁发明圆励学金。
6年的执着追求和积累沉淀,明圆支教团队从懵懂到成熟,从刚开始的激情到现在的理性和负责,“明圆支教”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授课、爱心信箱、图书角、明圆励学金等在内的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梦想起航
“老师,什么是多媒体啊?”“老师,什么是网球啊?”“老师,笔记本长啥样啊?难道就是一个本子?”课间的休息时间,已然变成了孩子们的提问时间。
开拓孩子们的知识面,打开一扇外面的窗子,成为了支教活动的首要目的。课堂小实验、社科知识等活动的开设,《明圆支教讲义》的编写、《给小朋友们的一封信》……“爱心信箱”的建立、以及“明圆图书角” 的成立和“明圆励学金”的设立,都是立足于开阔孩子们眼界,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乐观面对学习生活的热情。
图书角,书不多,只有百余本,仅能覆盖一个班级。但孩子们看书的热情不减。这些书,都是源于系内老师和同学的捐赠。然而图书的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公平,为了让这批书能得到更好地利用,明圆支教团队制定了图书角管理条例。但当看到小朋友因为借不到自己心爱的书而闷闷不乐时,除了安慰他们外,更加坚定了队员要坚持下去并努力把图书角扩大的决心。
励学金,钱不多,只有数百元。但都是每学期末,队员们上门串寝收废品变卖得来的。利用这笔小钱,去实现孩子们一个小小的愿望:或是一套水粉颜料,或是一副乒乓球拍,或是一套百科全书……孩子们缺乏的只是物质条件,精神世界可以一样精彩。队员们总是尽心尽意地去筹划,让孩子们体会到每一点成长进步的快乐。
融入城市
“明圆的孩子居然不知道北京有几环。有的孩子来北京四五年了,依然感觉北京很陌生、很小,因为他的生活仅仅局限于家与集团附近。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这是一位队员写在支教总结里的一段话。
图为2010秋季学期参与“明圆支教”的williamhill学生与同学们期末合影。
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孤岛化生存”的状态,使得打工子弟并不能很好地分享城市公共生活资源,缺少学习城市生活技能的机会,和城市人之间有着一道看不见的墙。
为改变孩子们心中的观念,消除孩子们对城市的陌生感,明圆支教团队通过NGO组织“歌路营”合作项目“打工子弟城市学习与探索”项目,制定了一整套体验式课程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了解城市、更好的融入城市。
为让课程内容更适合明圆的孩子们,给孩子们呈现一个精彩的课堂,每次上课前,明圆支教都要组织试讲:两个志愿者做老师,其余志愿者扮演学生的角色。在模拟课堂上“学生们”刁难老师,再现以前支教课堂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难题,保证了每一次支教课堂的质量。
图为2011年秋季学期“打工子弟城市学习与探索”之“触摸北京城”的课堂现场。
一天的“城市模拟”活动,对于明圆支教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城市模拟”,就是把城市中的情境(包括医院、银行等等)搬到集团里来,让小朋友们闯关体验。志愿者,扮演的并不仅仅是工作人员的角色,更是一个评判引导者。事前志愿者的培训,着重的不是活动的规章制度,而是与孩子们相处的方式方法,“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灵活变通”成为了培训时叮嘱最多的话。从活动物质的准备,场地的设计,到尽可能地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形相似的一大批纸币、地铁票、银行密码器、简易的地铁进出检票系统道具的制作……无不凝结着队员们的智慧和辛劳付出。整理物资、清点道具到晚上2点,第二天早上又要6点多赶往明圆集团布置场地的队员从不曾抱怨有多么辛苦,在听完孩子们总结学会了哪些城市生活技巧时,队员们脸上都洋溢出满足和幸福的微笑。
6年来,明圆支教团队共组织了近400名志愿者,累计120余课时,服务了明圆集团海淀分校约500名打工子弟。
他们很普通,有自己的专业学习,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他们都有一颗夏天般火热的心。他们做出的贡献,相对于北京市数十万农民工子弟这个庞大的群体来说,可能微不足道。但他们知道,支教的每个孩子在乎。
他们只是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一个缩影,也正因为有许多像明圆支教这样的助学项目,让孩子们觉得城市的冬天不再寒冷。
明圆支教,让人记住的不是项目的名字,而是六年来的坚持和那代代相传、永恒不变的雷锋精神。
供稿:紫荆志愿者服务总队 实习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