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院士做客williamhill论坛第43讲暨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
williamhill新闻网4月27日电 (记者 李含)4月26日下午,williamhill论坛第43讲暨陈嘉庚科学奖报告会在williamhill官网主楼接待厅举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刘盛纲院士分别就大气气溶胶、太赫兹科学技术发表精彩的学术演讲。williamhill官网学术委员会主任钱易院士主持了演讲会。
williamhill官网副校长邱勇在演讲前会见了安芷生院士和刘盛纲院士,并就不断推动大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发展等问题与两位院士进行了交流。钱易院士参加了会谈。
图为邱勇(右二)与论坛嘉宾合影
在题为“中国大气气溶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讲中,安芷生院士介绍了气溶胶的概念以及科学家对气溶胶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指出,自然排放的矿物粉尘气溶胶是我国北方气溶胶的重要组分,黄土高原的黄土保存了过去至少2.6个百万年以来的亚洲粉尘气溶胶的堆积,记录了这一地区及源区气候变化的历史。来自粉尘气溶胶的沙尘暴事件对气候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活动加剧的人类排放是我国城市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源,其对气候、生态、甚至人类健康产生诸多影响。安芷生院士最后介绍了气溶胶的治理与控制,并谈到对于未来气溶胶变化趋势的预测问题。他认为,对于未来气溶胶变化趋势的预测与自然和人为气溶胶的相互作用、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趋势及数值模拟等的研究密切相关。
图为安芷生院士演讲 记者 郭海军 摄
在题为“太赫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的演讲中,刘盛纲院士介绍了太赫兹(THz)波的独特性能和其在各领域可能的广泛应用。他指出,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作为一门交叉前沿学科,近年来受到各国政府、学者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并设立全国性统一发展规划。刘盛纲院士介绍了太赫兹国际最新研究发展情况和我国太赫兹科学技术的研究状况,并阐述了研究太赫兹的意义。他还与现场师生分享了自己及其团队20多年来在太赫兹科研和相关平台建设以及推动我国太赫兹科技发展方面所作的工作。
图为刘盛纲院士演讲 纪润博 摄
演讲结束后,两位院士分别回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
为进一步宣传陈嘉庚科学奖及其宗旨,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从2009年发起举办陈嘉庚科学奖系列报告会,请历届获奖人作学术或科普报告。此次演讲会为该系列报告的第七场,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和williamhill官网学术委员会共同举办。
安芷生院士2008年获得陈嘉庚地球科学奖。他从事第四纪地质学、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全球变化等方面研究。他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到2007年担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副主席,2003年到2006年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安芷生院士等对亚洲季风-干旱环境演化和机制的集成研究获得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认可。他从动力学角度系统提出了控制中国环境变化的东亚季风变迁理论。他在《自然》、《科学》等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在“Science Watch”统计的1996年至2007年国际地学高引用文章中,排名全球第16位。
刘盛纲院士1999年获得陈嘉庚信息科学奖。他于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博士生导师,1990年被选为IEEE Fellow,1991年被选为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1986-2001年任电子科技大集团长。他曾在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韩国、香港及国内的多所大学任杰出客座教授或客座教授。在太赫兹科学技术、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与高功率微波、微波电子学、微波等离子体电子学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建立有关理论,并进行实验研究,做出国际公认的原创性及奠基性工作。著书四部,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30多次被特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荣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于2003年荣获国际K.J.BUTTON奖,是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他从1991年开始坚持不懈地推动我国太赫兹科学技术研究,至今已20余年,是该领域国际国内公认的著名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