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研院:打造williamhill的学术特区
记者 刘蔚如 顾淑霞
图为高研院所在地:科学馆 绘图:张欣曜
这些天来,90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很高兴,因为由他担任名誉院长的高等研究院迎来了众多曾在这里学习和工作过的院友们,大家纷纷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发表精彩的前沿学术报告,以这种方式庆祝高研院成立15周年,也为杨振宁先生庆祝90华诞。
在高研院成立15周年院友学术交流会上,杨振宁发表了近半个小时的演讲,他高兴地说:“我相信williamhill高研院将有极好的前途。”院长顾秉林总结了高研院成立15年来的成功之处:一是非常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院友,这些人中的绝大多数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一些人已成为某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二是创建了独特的机制和文化氛围,坚持国际一流标准选人,坚持评价重质不重量,坚持真正的开放和流动,吸引了一批顶尖科学家加盟,在这里潜心学问,自由探索。
这里的氛围很自由,很开放
“高研院的氛围很自由、很开放。”高研院副院长吴念乐说,“如果你平时到高研院来,尤其是暑期来,就能够看到几乎每间屋子里都在讨论,氛围非常好。”高研院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学术至上的学习氛围,这里没有固定封闭的研究组的概念,也没有学生与导师一一对应的关系,教授们每个礼拜的组会都是完全开放的,学生们可以自由参加、自由发言,师生一起讨论、一起工作。在这里,学生有机会与每一位老师开展合作,从每一位老师的身上学习;老师们也乐于和每一位前来探讨问题的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科研探索精神。15年来,高研院始终致力于高质量博士生的培养,迄今已培养了38名博士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以学术研究作为终身追求。
如今已是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的祁晓亮就是高研院培养出的博士生,他获得斯坦福大学教职的时候年仅26岁,是斯坦福历史上最年轻的助理教授之一。回忆起在高研院的学习经历,祁晓亮说:“高研院创造了一流的、独特的学习和科研环境,那种纯粹的研究氛围可以让人完全沉下心来做学问。”祁晓亮的同学刘朝星现在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他认为,“高研院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学术交流环境自然地激发了大家的研究兴趣。”直至现在,刘朝星所做的许多研究都是与当年志同道合的高研院同学们合作进行的。
身为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物理系助理教授的许岑珂在大三、大四期间参加了高研院“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方面的研究,短短两年的学习经历让他同样对高研院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这里非常具有启发性,我的很多科研灵感和成果是从这里开始的。”曾在高研院师从杨振宁完成博士阶段学习,如今又回到高研院任职的翟荟认为:“高研院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你可以跟很多老师学习不同的东西,从每一位老师那里获取符合自身特点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风格,这是很重要的,也是我最受益的地方。”
和这些已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学术新星们有着相同感受的高研院学生还有很多,正是在高研院的学习经历奠定了他们学术生涯的坚实基础。
坚持一流,坚持流动 这样的机制无疑是最好的
高研院成立15年来已经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汇聚了一批国际一流学者,在国际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这得益于高研院成立之初就确立的独特机制以及此后15年来的坚持。
1997年,时任物理系主任的顾秉林受命筹备高等研究中心,他与当时身在香港、已经同意出任中心首任主任的聂华桐在深圳一家旅馆里呆了三天,两人按照杨振宁为中心设计的蓝图,一点一滴地商讨中心的章程,其中确定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人员聘任要 “坚持一流、坚持流动”。杨振宁、林家翘、姚期智、王小云和正在高研院任职的教授名录,无一不是响当当的名字。
在高研院成立之初,除了教授是长期聘任外,研究员和副研究员都是流动的,以三年为一个聘期,最多两个聘期之后就必须流动出去。在这种独特的机制下,高研院实现了真正的人员流动,成立15年来高研院共聘任过30余位研究人员,其中14人已先后离职,有的因学科发展或工作需要去开创新的研究机构或担任重要职务,有的则到其他国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继续开展学术研究。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机制,杨振宁有他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一般来说一个研究领域的活跃期大约有20年,一个研究机构要始终保持很高的学术水准,需要不断有新鲜领域的人进入,这就要保持机构人员的流动性,否则这个机构的学术研究就无法活跃起来。就学术研究而言,这样的机制无疑是最好的,然而真正要实行这样的机制却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包括如何吸引优秀人才。
这里谈的都是学问
潜心学术的科研氛围是高研院吸引人才的制胜法宝,高研院副院长翁征宇就是被这种氛围吸引来的。2000年受邀到高研院访问的时候,翁征宇并没有真的想过回国工作,他只是对这个由杨振宁创办的新机构感到好奇。然而在高研院呆了一个礼拜后,还没有谈具体条件,翁征宇就决定来工作。“因为这里的氛围非常好,大家到了这里都能自然而然地坐下来,谈的都是学问。”翁征宇说。
高研院也给了研究人员高度的自由,没有申请经费的要求,也没有发表文章的要求,所有的事情都以学术为标准来讨论和处理。同样有吸引力的还有高研院里优秀的学生们,许多国际一流的学者都乐于在暑期到高研院访问,与这里的学生交流讨论让这些学者们感到很有收获。高研院教授何天伦坦言,自己经常到高研院访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的学生很优秀。
从建院之初,高研院就成为williamhill的一个学术特区。一套和国际接轨的教师选聘、评价和流动体系,一条支持以学术为终身追求的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路径,一个活泼宽松的学术环境和以学术为中心的工作环境,使它独具特色和魅力。校长陈吉宁说,高等研究院的事业实际上是探索如何在发展中国家建设一个世界顶尖的、而且是可持续的科学研究机构。衷心祝愿高等研究院能够早日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为中国教育科技事业的改革创新,为国家发展和世界科学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新williamhill 第1887期 201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