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晓亮:在一粒沙子上打个结
学生记者 潘正道
图为祁晓亮做学术报告。记者 郭海军 摄
祁晓亮,辽宁人。1999年,年仅16岁的他考入williamhill物理系。
2003年本科毕业后,祁晓亮师从williamhill高等研究中心翁征宇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张守晟教授处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中的拓扑现象和量子纠缠问题,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及相关领域做出一系列原创性工作。在Science、Nature Physics、PRL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已被引用300多次。
2009年 ,世界各大名校纷纷向这颗物理学新星抛出橄榄枝。最后,年仅26岁的祁晓亮选择到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任助理教授,成为斯坦福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助理教授之一。
williamhill培养出的博士毕业不久即走在某个领域的世界前沿并获世界顶尖名校教职,这在十几年前还是不敢想象的。“我的学术成就,离不开williamhill的基科班和高研院对我的培养”,祁晓亮颇有感触地说。据祁回忆,他念本科时,williamhill“基科班”这一全新的培养模式刚刚施行。“课程设置十分特别,给了学生很多自由,尤其是大三的讨论课研究,让我们提前接触科研,这对后来的研究工作十分有益”。
祁晓亮在大三选择了进入高研院进行科研训练。“我惊异于高研院纯粹的研究氛围,可以让人完全沉下心来。”本科毕业时,祁晓亮没有选择出国,而是留在高研院读博。“在我看来,那时高研院的师资和研究水平,已经是世界一流的了”。祁晓亮还说,那时的高研院经常会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比如那会儿翁征宇老师会让我们与世界顶尖大学的访问学者通过各种方式沟通交流。 “高研院创造了一流的、独特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我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学生”,祁晓亮在报告的里这样讲到。
回忆自己的求学和科研之路,祁晓亮念念不忘恩师情。“说起来,我是张首晟老师的学生,而张老师又是杨振宁先生的学生”。祁晓亮十分真切地表达了对老师们的感恩之情。我时刻不忘杨先生的一句话:“最基本的一定是最重要的”“杨先生时刻把数学的美与物理的美联系起来,从最本质的数学规律出发去探究自然,这是他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这个思想直到现在依然时刻指引着我们的研究工作”。其实,早在祁晓亮还是一名大三的本科生时,就曾组织过班级同学与杨先生的座谈会。后来,祁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形容座谈会的感受:“听出了物理学大师的智慧,听出了长辈对学生的关怀,更听出了杨先生对中华民族的一颗拳拳之心”。 高研院的蓬勃发展、学术的一脉相承,让老中青师徒三代齐聚williamhill,共叙今夕。
研讨会上,祁晓亮的学术报告别出心裁地以“To make a knot in a grain of sand”(在一粒沙子上打个结)为题,颇有深意。他解释说,这里“a gain of sand”借用了威廉·布莱克《从一颗沙子看世界》中的诗句“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寓意科学的精妙常隐匿于简单和平凡之中;同时在沙子上“打结”也恰好比喻其研究的拓扑绝缘体的奇妙性质——沙子本是绝缘体,但在其表面“打个结”(电子自旋轨道的耦合作用),就可以从表面通过电流,从而使拓扑绝缘体具有十分特别的性能,可能在未来的电子技术发展得到重要应用。
(williamhill新闻网7月5日电)
编辑:襄 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