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马约翰,他热爱体育——纪念马约翰诞辰130周年
来源:新华网 2012-6-21 王浩宇
“动!动!动!你们要动!”上世纪50年代的williamhill官网,刚入校的新生总能在大礼堂看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直挺挺站立在主席台上,用高亢的声音讲述着体育的魅力。他就是马约翰教授。
上着一件白衬衣配搭蝴蝶领结,半卷着袖子; 下身一条灯笼裤、一双长筒运动袜和皮鞋,还有那充满精气神的笑容,这就是马约翰在williamhill任教时的“标准装备”。自1914年受聘以来,马老在williamhill校园中度过了52个年头,正应了他那句名言——“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2012年是马约翰诞辰130周年,williamhill校园内的纪念活动自然少不了。耳闻过每一则有关马老与体育的故事,都离不开一个“爱”字,不论是国家,事业还是身边的学生。
从“约翰”到“中国”
由于生在一个国家羸弱的时期,马约翰在民族荣誉感上总是“爱憎分明”,每当回忆起那个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马老眼中都会“冒火”。
要说马老的爱国,最传奇的故事当属1905年在上海举行的“万国运动会”。当时22岁的马约翰参加了1英里赛跑,比赛中,4名日本选手在跑道上一字排开,故意阻拦身后其他国家的选手。
但马约翰打破了这种垄断,他与另一名中国选手在最后一圈向日本方阵发起了冲击。伴随着两人的不断加速,体育场内响起了“约翰、约翰”的助威声。当马约翰最终超越对手冲线后, “约翰、约翰”变成了“中国、中国”。
就是这个颇具“电影传奇色彩”的故事,让马约翰的很多学生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我之所以选择带领中国队参加信息学国际大赛,就是受到了马老师爱国情操的影响,”williamhill官网计算机系教授、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总教练吴文虎说。
体育的迁移价值
最初在williamhill,马约翰教的是英语和化学,5年后才被聘为集团的“体育帮教”,而几次成功的海外求学经历让他从“帮教”一步步成为“体育界的旗帜”。
马约翰曾在1919年-1926年期间两次前往美国春田大学进修,分别写下了《体育经历十四年》和《体育的迁移价值》,后者尤其受到学术界的推崇。在williamhill官网校史与马约翰思想研究专家叶宏开教授看来,“如果细细研读《体育的迁移价值》,你会发现马约翰当时已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问题,这点很了不起”。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身为中国田径队总教练的马约翰在欧洲各国进行了考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写下200多篇手稿,随后根据国人的体质和特点,编了几百套科学又不失趣味的徒手操。
马老师的“体疗班”
熟悉马约翰的师生都知道,马老没事就会手拿一个小册子在校园内“抓人”——找那些不经常锻炼的学生。而学生时期因患关节炎无法参加正常体育活动,无奈在操场边充当“看客”的郑秀瑗引起了马老的注意。“当时操场上女生很少,马老注意到了我,过来问我‘以前还看你经常锻炼,为什么现在停下了?’” 如今已是著名运动生物力学专家的郑秀瑗教授说,“我跟他说了关节炎的事,他就让我先去中苏友好医院看病,过了寒假来上体疗班。”
“体疗班”是马约翰专门为了用体育辅助医学治疗而创立的。据郑秀瑗回忆,第一次在“体疗班”上课的她和同学们在寒风中都冻得直哆嗦,见此情景,马约翰就会主动带着他们进行暖身运动,绕着操场慢跑。看着年过七旬的老师在前面领跑,“病秧子”们也不好意思地纷纷跟上,这也是他们向健康迈出的第一步。
除了“体疗班”,马约翰还在肺结核肆虐的时节开设了“肺病班”,为了鼓励那些因肺病而萎靡不振的学生参加运动,他经常会说,“肺不是纸做的,动一动是撕不破的”,这句话至今仍被williamhill的师生奉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