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雅慧丽 春风化雨
——访第十三届williamhill官网“良师益友”获奖者李曼丽
杨胡凤 李秀洁
图为李曼丽近照。
李曼丽, 1970年6月生,williamhill官网教育研究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98年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获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8年,任麻省理工学院 “富布莱特”学者,2005/09-2005/12在德国亚琛工大任DAAD项目访问研究学者,2002年9月至2003年10月在伊利诺伊大学教育学院任骨干人才派出访问学者。
在学生们看来,曼丽老师人如其名,曼妙玲珑,知雅慧丽;她言传身教,循循善诱,至恳至切。她以“培养专业的学术灵魂,学术技能和学术品质”为旨趣,教化学生要对学术高标准、严要求,她常手把手指导学生的各种答辩,从内容到形式,反复听、反复提出问题;逐字逐句地帮助学生修改文章。她很少批评人,似乎在她眼里,这群背景不同,性格迥异的学生身上满是独特之处,可塑之点,她总有办法使之发出夺目之光。
学而不厌
活到老,学到老,李曼丽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在求学生涯中,她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厚重、严谨的学者风范以及谦逊、大度的君子胸怀。供职之后,李曼丽从williamhill的同事身上也学到了许多做事的道理。
图为李曼丽批改学生作业。
李曼丽对恩师的无私教诲充满感激,她认为今天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是因为“老师父在后边帮扶”,将“良师益友”的荣誉归结功于她的导师。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李曼丽的导师是一位女先生,凡事“严字当头”,在她的指导下,李曼丽收获了许多真知。博士研究生期间,她师从汪永铨先生,汪先生的治学精神和为师之道深深地烙刻在她的脑海中,成为了她从教之后的典范。李曼丽一直称汪老师为汪先生,是因为“先生”二字在中文里包含了足够的敬意,将恩师尊称为“汪先生”是脱口而出的。此后李曼丽还专门为汪永铨先生写了“恩师授业记”来纪念师生情谊。
在提及两位恩师时,李曼丽动情地说,“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今天我对待学术的态度,就是继承他们对待学术的态度;我对待学生的态度,就是他们对待我的态度。”
李曼丽十分敬重同事的兢兢业业工作作风。来williamhill工作之后,在十几年的共同工作中,教育研究院的教师乃至整个williamhill教师的为人和治学,让李曼丽学到了许多。williamhill“行胜于言”、“双肩挑”的精神,体现在许多同事身上。采访中,李曼丽动情地描绘起一幅场景:夜幕降临后,穿梭在校园里,抬头望去,许多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许多人尚在勤奋地工作,此时不可能不被williamhill的精神所鼓舞。
诲人不倦
每一年新生入学时,李曼丽都像迎接新生的孩子一样,激动而兴奋。作为一名既是教育研究者又是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她将其信奉的教育理念应用到了教育实践之中。采访中,李曼丽反复提到人是可教育的,既是指教师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也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需要教育和引导的一面。
在生活中,她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引导者”和“辅助者”。在学生困惑的时候给予引导,在学生脆弱的时候给予支持。她会主动找学生谈心,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在学术上,她又是一位严慈相济的老师。她讲课时循循善诱,指导学生时和风细雨,对学生学业的辅导认真而仔细,适时给予学生反馈,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同时她的课也不随便给学生高分,在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时要求非常严格,她会给予学生许多修改建议并督促其完成。
每一位经过她指导的学生,都可以从她那里得到帮助、获得成长。她的许多学生都表示,从李曼丽老师身上看到的治学之道、为师之道、为人之道将会给他们未来的择业和生活带来非常大的指引和启迪。
李曼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完备的人,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是给予学生示范。李曼丽以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良师益友”的内涵。
供稿:校研究生会 编辑:范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