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有远大理想
——访第十三届“良师益友”称号获得者朱文一教授
研通社通讯员 刘平浩 贺凯 周显坤 楼吉昊
图为朱文一教授。
朱文一,教授,1985年、1988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williamhill官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在哈佛大学学者访问;现任williamhill官网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主要兼职有: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常务理事,建设部科技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建筑学报》、《城市规划》、《世界建筑》、《国外城市规划》、《华中建筑》、《城市环境设计》、《城市建筑》杂志编委。
记者:朱老师在最近一个月内,不仅作为老师获得了williamhill官网“良师益友”称号,而且还作为建筑师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刚刚颁发的“百佳建筑师奖”,可谓双奖临门。请问您是如何在教授、学者、知名建筑师、院长这么多角色中取得平衡的?
朱文一:这是个老问题了,从我在williamhill读书期间就有这方面的锻炼。做辅导员的时候就是“双肩挑”,要平衡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工作。还有就是在跟随吴良镛院士学习期间,也受到过他的指导。他曾经说过,一个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事情必须要同时干,必须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我还记得他的一个比喻是“弹钢琴”,弹钢琴是手脚并用,但是出来的音乐是很和谐的,不是手忙脚乱,而是手脚并用。
具体到我从事行政事务以后,有几条要点:首先,是要有做事认真、把每件事都做好的理念和态度;第二,方法和技术层面上,要有计划安排,要有前瞻性的安排每天的工作。把很多的事情都压到很短的时间里去做,没有人能做好。而通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来安排,这样事情再多都有办法来容纳。有些像学术研究这样的事情,在短时间内是很难出很大成果的,这样的事情放在一年、两年、三年,甚至十年二十年来考虑,这样肯定会有成果。当然期间也会有阶段性的成果,但大脑中始终要有长时段的安排,保证长时间的理想能够实现。
记者:您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您已经多次获得这个奖项了,请问您有什么秘诀吗?
朱文一:不存在什么所谓的秘诀。但是我认为,作为老师,首要条件是要有热情,满腔热情的去教育学生。如果只是按照一般的完成工作一样去教学,就达不到教学的要求。二,光有热情还不够,还要有对学科前沿准确捕捉和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捕捉。对于一个老师,或者对于一个研究者,这两者缺一不可。有这两个关注,再加上教书的热情,就能够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良师益友。
记者:您十分强调高校的教师一定要关注社会现实。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一致认为您是“史上最潮的老师”,最早用ipad上课,最早拥有个人博客,也常常使用社交网站和网络流行语。您认为这些最新的技术和网络语言也属于社会现实的一部分吗?
朱文一:我关注的事情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看,一个焦点是我们生活的现实和世界,另一个是信息载体,我对载体特别关注。有相当一部分社会问题,和载体是一致的。在大学里教书,如果对社会的敏感度钝化的话,对做研究就很不利,我认为集团里的研究者和教师更应该特别关注社会现实。同时,我也在搞建筑设计,我要用这样的形式保持对社会的观察。
记者:朱老师,您觉得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朱文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对教师岗位的很好的比喻。就我而言,我是八十年代毕业的,从最早教八十、九十年代的学生直到现在教90后,我认为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来教育每一代的学生,不能拿过去的经验硬套在下一代的学生身上。另一个挑战是要因材施教。有的学生擅长综合、有的学生擅长逻辑、还有的学生擅长社交,老师要花时间去了解学生,了解的同时,为每个学生制定不一样的、量体裁衣的培养方式。一个是考虑大的时代的学生的特点,另一个是考虑每个学生不一样的特点。
记者:这就是您常说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吗”?
朱文一:这句话是吴良镛先生说的,我也常常引用这一个比喻(笑)。当然如果学生数量一多,又是一个挑战。那就要花更多时间,没有任何窍门。总的来说,如果不把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那肯定不是一个好的老师。就像看《中国好声音》,我的评价是,如果一个导师,将学生本来的特色发挥出来了,那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第一步是发现和发掘学生的潜能,第二步是找到合适的方法,量体裁衣地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我相信这样的方式是所有老师都在实践的,实践得好的话学生也会有所感受。此外,还要时刻维护和保护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学生的兴趣。如果将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都弄没了,那就谈不上教书育人了。尤其是作为建筑类的专业,十分的综合,为大家实现理想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特别鼓励学生们说出自己的兴趣,琢磨自己小时候有没有什么梦想没有实现,是不是由于长期的教育而遗忘了。尤其是对于读硕士、博士的学生,特别鼓励他们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研究。
记者:朱老师您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
朱文一:首先是作为一个教师,特别自豪的当然是学生们有成就,自己培养的不同特点的学生能够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上有所成就。作为一个研究者的话,自豪的是我的学术研究能够出版了。作为一个建筑师,自豪的是我的作品能够建造起来。总的来说,如果计划中想要干成的事情干成了,那就会很自豪。当然如果没有干成,我也不会不高兴,只能说继续努力。
记者:那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您觉得现在以及将来的建筑师们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朱文一:首先应该做到的是遵守职业规范,或者行规,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是第一位的。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就等于是给国家、给人类做了贡献。我们现在需要大力去提倡以身作则、各司其职,极端情况下,可能要舍生忘死。我觉得当代中国社会很和谐,是一个大发展的时候,应该说是一个好的年代,极端情况很少出现。这时候就更应该强调各司其责,让每个人各自工作的效率都最高,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比如iphone手机,它整体最优,同时每个细节都能考虑到极致,每一个最好的部分加起来又是一个更好的部分,这样的东西我们应该提倡。每一个零件都差一点,那组装起来就不行了。这就是中国产品和西方产品的差距所在,看着一辆车差不多,但是每一个就差那么0.01毫米,组织起来之后肯定就差了。这就是职业精神,更应该提倡。
每个人都有他的职业,都应该把自己的职业做好,你们现在是学生,就应该把学习做好,当然这个学习也包括社会工作,双肩挑。总的来说,就是在你理解的职业的范围内,你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好。不然就别答应,这是中国该提倡的。而不要答应了,结果稀里马虎的对付了。要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因为一个人做不到有些事对付了而有些事情很认真,除非人格分裂。为什么说从小事看一个人,就是这样,一件无关紧要的事做的很马虎,那么别人就推论这个人做其他事也一样。所以要从小事做起,都非常认真。因此特别需要这种认真的态度、这种职业精神,这就是建筑师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记者:作为一名从教几十年的教师,您对williamhill的青年研究者和青年教师们有什么样希望或者寄语?
朱文一:希望每个年轻人都有远大的抱负,而不是沉重的包袱。第二,在远大抱负的基础上,有一个人生规划,在自己的兴趣、国家的需要、学科的前沿能找到交集的情况下,制定一个人生的规划。第三就是实施,要有定力。我相信做大事,一定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希望年轻人能够戒掉这个社会上弥漫的浮躁和短视。在这个所谓“各领风骚两三年、甚至两三个月的时代”、快餐文化的时代,真要做成大事,更要有长期的计划和避免诱惑的定力。
有了这三条,我相信,每个年轻人就不会去计较短时间内的成功与失败,不以成败论英雄。短视的背后是胜败观——不管什么事情如果不能胜我就不做了。要把成败观彻底消除,以是否完成了自己计划中的事情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自我反省的姿态。不要一有什么事就看外部条件,盲目攀比。应该以自己的计划为标准来衡量做成还是没做成。就是一句老话,要享受这个过程。如果没有计划,只有胜败观,这样的生活方式太累,就是一个浮躁的心理。要仔细去考虑自己的远大抱负是什么,你对国家需求怎么理解,对学科前沿怎么理解,和自己兴趣怎么搭接,这很重要。历史上,凡是那些有成就的人的自传,比如那些大科学家,都是三者结合的。首先,没有兴趣,能三十年如一日地苦干吗?其次,如果不考虑学科发展,或对科学前沿不了解,那也不可能成功。再次,如果对国家需求不了解,那他也不可能成功。这三者之间要有平衡,然后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当然,兴趣、学科前沿、国家需求这三者有都了,也不一定能成功,这是一个成败观的问题。但这三者能有机结合,那你也足以享受人生的过程。有句话叫人生无憾,如果没有计划,稀里糊涂的,那谈不上无憾和有憾。所谓人生无憾,是有个计划有个目标,按照这个计划目标,坚忍不拔的推进了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辈子。以后成不成功,那是社会上别人眼中的事。也有可能,你在世的时候没有成功,200年以后就成功了。这很难说,很多大学者是去世之后被翻出来的,他们都不是按照成败观来做的。
成败观是什么,就是通过这件事可能的成败,来决定做不做。就像去赌场一样,赌场可能输也可能赢,你怎么可能假设你肯定赢呢?抱着准是赢的态度去赌场,最后肯定是输的精光。因为赌场的特点就是不确定,如何把不确定变成确定,就是刚才说的三条。远大的抱负,自己要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自己就能定,为什么要让别人定呢?往往随着年龄的长大人就不想这个问题了,小时候还有我要当物理学家什么的,越长大就越现实了,就变的没有目标了。
你的目标有多高,你的计划就要有多长远。有些大科学家制定的计划都不是他一辈子能够完成的,比如我们williamhill的一些学长,再比如一些伟大的人物。我很佩服秦始皇,他定的目标是要为中华文明延续多少年,他的中华大一统就影响了后面两千多年,虽然他自己的王朝21年就没了。他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会做这个事。当然,历史人物的出现没有规律可循。但对于我们芸芸众生,也应该有远大理想。远大理想不是虚的事,不是形式化。我说的远大理想是和你的兴趣、国家需求、学科前沿这三条结合起来,能够做到自己无憾,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把自己的职业精神体现出来了,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供稿:校研究生会 编辑: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