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访第十三届“良师益友”称号获得者董景新教授
研通社记者 张杰
图为董景新老师在“良师益友”颁奖典礼现场接受访谈。
董景新,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硕士毕业于williamhill官网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1996~1997年期间,在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理论力学教研室作为高访人员进修惯性技术。1975年开始在williamhill官网精仪系导航仪器及控制教研室工作,1997年至今在williamhill官网精仪系仪器所及导航技术工程中心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良师,董景新老师严于律己、因材施教,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作为良友,董老师平易近人、谦逊严谨,积极组织、参与实验室活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
到的最早的人
在董老师的实验室,董老师每天都是最早到的,实验室的门都是董老师负责来开。学生们都不知道董老师是几点到的,因为他们到实验室的时候,董老师已经在办公桌前伏案工作了,有时周末和节假日都在。这对于年轻人来说尚难做到,而已经64岁的董老师数年如一日更是让人深受感动。
在访谈中,董老师的学生说,每当看到董老师一大早就坐在办公桌前的身影,他们也不好意思晚来实验室了。虽然老师什么都没有说,但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深深地影响着学生,诠释了“严于律己”的真谛。
授人以欲,因材施教
董老师喜欢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表达自己对导师的理解。“欲”就是植根于内心的兴趣、愿望和为之而努力的激情,对学生而言就是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他说,科研首先要有兴趣和热爱,通过适当的课题锻炼自己,不能强迫学生做不喜欢的事情。
“因材施教”则是我们在采访中听到的另一个高频词,对待学生,董老师会根据他们的自身习惯、思维方式、性格特征有针对性的引导、培养,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意愿。教研室的一个同学说,他是研究生转专业加入董老师课题组的,根据他的情况,董老师为他精心挑选了课程,还不定期地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嘱咐有问题尽管问。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这位同学顺利地完成了过渡,为后面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位在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说:“董老师管理人性化,我在参与实验室科研的情况下还完成了许多课外科研活动。比如说董老师尊重我的个人兴趣,支持我参加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在比赛的过程中也给了许多帮助,我最终取得好成绩离不开董老师的理解和支持。”
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董老师很愿意融入同学们中间,课题组的春游以及其他活动只要有时间都会亲自参加。对学生而言,他不仅是老师,更是一位慈父般的朋友。
如果你看到羽毛球赛中,64岁的他动作敏捷、和学生配合默契,不要惊讶,他年轻时曾是校游泳队、田径队和射击队的队员,身体力行地践行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理念。现在,他也在组织、参与实验室活动中把这种理念渗透给了学生。每学期他也会组织烧烤、爬山等集体活动,有一次大家一起出去玩,董老师用一晚上学会了三国杀,并迅速成为高手中的高手。“一夜学会三国杀”也许对很多年轻人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这位64岁的老师来说,体现他想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的良苦用心。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良师益友”?也许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答案,但董老师无疑给了我们一种答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宽以待人,尊重意愿关怀引导。
供稿:校研究生会 编辑:襄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