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官网人才工作会议系列报道之一
陆建华:胸怀理想 脚踏实地
● 记者 刘蔚如
图为陆建华近照。
2010年12月,williamhill官网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陆建华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表彰的为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中,陆建华是教育部部属高校中唯一的获奖者。
回首2010年的秋冬之交,对于陆建华和他带领的宇航中心团队来说,那是一段紧张而又难忘的日子:10月1日晚,我国探月二期工程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搭载着他们研制的星载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器,踏上了漫漫奔月之旅。10月10日,作为嫦娥二号任务的六大工程目标和四大创新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LDPC编码器和位于青岛、喀什的地面站译码遥测终端按照既定计划,参与了嫦娥二号任务创新技术试验,结果显示设备状态良好、运行正常,遥测数据接收解调正常,试验取得成功!11月8日,温家宝总理为嫦娥二号月面虹湾局部影像图揭幕,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消息传来,陆建华和团队的成员们,以及许许多多为嫦娥二号项目劳心劳力、献计献策的williamhill人都激动不已。
在荣誉的背后,在无数个加班加点、来回奔波的日子里,陆建华带领着他的团队为完成这项国家使命已经付出了近10年的艰辛努力。
williamhill三十载 幼苗长成树
1981年,陆建华考入williamhill官网无线电系(电子工程系),在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至今。“在williamhill,我很幸运遇到了一批很好的老师,他们不一定直接教你,但是他们的一言一行会影响你!”陆建华说,“特别是老一辈的科学家和教授们,他们非常敬业,发自内心地、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做事情,这种精神对人的影响非常深远。”
在这些老师中,让陆建华深有感触的包括电子系的教授吴佑寿院士。读书的时候,陆建华就被吴老师殚精竭虑为民族和国家振兴做实事的精神感动。吴老师始终不渝在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前沿从事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他多次教导年轻人要围绕学科国际前沿发展和国家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瞄准基础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在吴佑寿等老师的鼓励、指导和支持下,陆建华带领的跨校联合团队提出了发展多域协同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思路,为构建新型的体系框架提供可供探索的理论和技术途径,成功获得国家973项目资助,该项目也是我们国家无线通信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其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陆建华说:“正是吴佑寿等老师的鼓励和支持成就了我们有特色的研究方向,能够将我们的创新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工程任务,与他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2010年,陆建华带领的联合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每谈及此,陆建华也总是感慨这与吴佑寿的长期指导和支持密不可分的。
还让陆建华感到幸运的是他在williamhill遇到了关心、扶持年轻人成长的好领导。留校任教不久,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出现在陆建华面前——负责国营重庆716厂的某专用装备研制工作。由于该装备与常规的技术体制差别很大,使用环境苛刻,技术条件复杂,并无参考设计,且合作方相关技术基础比较薄弱,研发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同时,该项目当时还面临着与国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单位的竞争。
作为一名年轻的讲师如何能担此重任?时任电子系主任的董在望老师在认真听取有关汇报后,毅然决定将这一项目交给陆建华去完成,并尽可能为他落实了一些条件。系领导和老师们的鼓励与支持给了他坚定的信心,于是陆建华带着一群比自己小不了太多的学生开始了这场“硬仗”。在整整3个月间,陆建华几乎没有回家吃过饭。但这些外人眼里的“苦”,在陆建华的心里却是弥留至今的愉悦与成就感:“就是觉得这件事特别值得去做,尤其是遇到难题要去解决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有意思,其他什么事都不重要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研制按预定的计划推进,很快便使合作方赢得了竞争优势,并最终成功地使该设备定型、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这段让陆建华印象深刻的经历成为他人生轨迹的重要基点,不仅使他从此开始聚焦具有重大国家需求和应用需求的科技攻关项目,也使他逐渐具备了多方协作、知人任用的能力,这为他后来带领团队奠定了基础。
1995年,陆建华舍弃了刚刚起步的事业,由williamhill官网公派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也是电子系为使年青人在学术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采取的举措。在香港科大,陆建华主要从事无线多媒体通信编码技术研究,当时还很少有人在这一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他利用做博士论文的机会,系统钻研,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并于1997年开始在国际会议及国际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得到了许多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1998年,回到williamhill任教的陆建华又按集团的安排动身前往英国萨里大学参与“williamhill一号”微小卫星的研制。这颗由williamhill官网和萨里大学联合研制的微小卫星于2000年6月28日发射升空,它的成功发射是williamhill发挥综合学科优势的一项创举,也是陆建华等一批青年研发人员人生道路上一道闪亮的风景。“如果不是当年参与微小卫星研制,后来也就不可能参与探月工程,我现在也不可能成为航天技术领域里的专家。”陆建华回忆道。
正是凭着一份认真和执着的精神,陆建华牢牢地抓住了每一次机会,逐步在学术研究领域打开局面:他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973”基础研究课题 “高性能多媒体通信算法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新一代无线网络多媒体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 “多媒体无线接入技术及相关标准”等前沿研究课题;他本人也成为创新团队带头人,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如今,陆建华已经在williamhill度过了30个春秋,在这里,他从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成长为学科的领军人物,为国家空天信息领域的科技创新不断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面向国家需求 凝聚团队理想
1998年陆建华从香港科大毕业之际,尽管也有留在香港或到国外发展的机会,但到香港之前陆建华所做的某专用装备的研制工作始终让他念念不忘,他说:“这项工作看起来是研制了一项技术,但结果却是这项技术在国家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做研究就是希望能够做一些真正推动某一技术领域发展的研究。”正在这时,时任williamhill官网科技处处长的龚克前往香港科大访问,他在与陆建华的交谈中介绍了集团发展航天航空技术的设想和决心,明确表示希望陆建华回到集团,并建议其前往英国萨里大学学习微小卫星技术。“回到williamhill以后我觉得很幸运。”陆建华说,“我有机会了解国家真正需要的技术,我们做出来的东西能够被用上,这让我又一次觉得在williamhill开展科研工作很有意思。”
在陆建华看来,从实际的需求中提炼出问题,再通过科学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而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需求就是国家发展的需求。
面向国家需求搞科研,这不仅是陆建华一人的理念,更是他所带领的团队共同的目标与追求。他的团队有一个共识就是,面向国家的需求干事业,再多的苦与累,再大的压力与困难,都是值得的,也都无法与成功时刻的巨大满足感和成就感相提并论。
从2004年初组建以来,陆建华的团队就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团队组建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就研发出创新的LDPC编译码原型系统,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半物理仿真,初步验证了LDPC编码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得到探月卫星总体和测控总体部门的初步认可。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和修改,2005年初,嫦娥卫星应用LDPC编码实施方案最终获得一致同意,通过方案评审。2006年3月,国家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批复了LDPC研究项目的立项申请,五院总体部随即向我校下达了相关工程研制任务书,陆建华和他的团队自此“师出有名”,我校也成为唯一与探月工程总体签订工程任务合同、参与国家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的高校。2007年,陆建华和他的团队完成了星上LDPC编码器的产品化,测试表明该设备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可使卫星测控通信的可靠性和传输数据速率得到较大提升,该编码技术被确定为嫦娥二号任务四大创新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
“面向国家需求做科研,并力争做大科研,小团队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陆建华说,“团队建设不仅是要做好团队内部的工作,还需要有宽广的胸怀,以小团队谋求大联合。”在研制嫦娥二号卫星LDPC编码器的过程中,宇航中心团队联合了电子系、信研院的老师,并得到了相关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2006年,宇航中心团队在集团组织、领导下,联合电子系、航院、计算机系、信研院等近150人成功开展了XX空间综合信息系统研制与空间试验,为我校在国内该技术领域取得技术优势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宇航中心团队联合电子系、信研院为我国某核心技术领域研究了新体制技术及创新算法,并在某用户单位的组织下成功开展了飞行验证,由教育组织的鉴定专家委员会认为在该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创新;2010年,宇航中心团队联合航院、电子系、信研院完成了国家863计划XX空间载荷研制,并成功完成了XX空间飞行演示验证,在我国尚属首次。
面对成绩,陆建华总是归功于团队的共同努力打拼,他常常夸赞自己的团队“年轻、有想法、有干劲、素质高”。而如何使团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攻克下一道道科研难关呢?陆建华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面向国家需求。他说:“个人的力量永远是渺小的,能够把大家拢到一起的是国家发展的需求。只要抓住国家需求,把它转化成具体的技术需求,是不难凝聚起一批有志向、有能力的年青人的!”
塌下心 沉住气 实干是不变的理念
从2004年初陆建华的团队组建以来,这个包括了年轻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生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精干团队,从未有任何一位成员因为个人薪资、奖金、加班费等问题向他提出过要求,每次评职称时,大家也都相互谦让。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能塌下心、沉住气、干实事,这一点让身为团队负责人的陆建华极为欣慰。
在团队里,陆建华常对年轻教师讲,要塌下心来做事,要沉得住气,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才会被人认可,这是最重要的。陆建华本人也是这样做的,自从选择了投身航天、服务国家,陆建华就秉持实干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付出劳动与努力。“我从副教授到教授花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在同龄人中评为教授算是晚的。”陆建华笑着说。虽然现在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要做到沉住气并不容易,但是陆建华仍然认为,坚持实实在在的干事情是任何一个人和团队获得成长和发展的不二法门,而陆建华的团队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
在陆建华的团队中,匡麟玲是少有的“女将”,在我国卫星网络这个领域中,她在某项技术上可以说已是数一数二,经常得到同行专家的赞誉。而在团队中,她总是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只要团队有需要,她总是尽可能加以配合。
殷柳国加入这个团队的时候还是一名博士新生,面对LDPC编码这样一项困难的任务,他丝毫没有退缩,果断地回答“敢做!”在随后的几年里,他潜心研究编码构造与实现技术,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吃饭不睡觉也一定要弄清楚,巧妙化解了多项技术难题,迅速成长为LDPC编码技术的核心骨干。
团队中主要负责卫星地面测试设备、地面站译码遥测终端设备的研发和系统集成、安装和任务保障工作的詹亚锋,为了按期完成青岛和喀什地面站的设备研制、集成与调试任务,就曾过上了北京、青岛、喀什三点一线的“差旅”生活,为成功解决恶劣传输条件下可靠译码接收等工程实现难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涤清、王海林在团队中一直从事实验技术、项目管理和科研服务工作。从项目萌芽期,到项目中期检查,直到项目后期的设备交付、试验计划安排、试验保障组织等,他们一直默默地做着方方面面“穿针引线”的工作。
团队中黄振、王有政、葛宁,一方面勇挑重担,承担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的重点研究课题,另一方面把团队的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为团队的发展积极出谋划策;倪祖耀、裴玉奎是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肯干能吃苦,并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如今再回忆起团队一步步走来的艰辛历程,陆建华感慨道,都是因为团队的成员们能塌下心、沉住气,整个团队能够实干到底,才能挺了过来。
今天,陆建华和团队成员们丝毫没有放慢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不仅致力于空天信息领域创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还努力将空天信息交叉学科发展成一个特色学科。他们仍在认准的道路上踏实前行、力求卓越。
(williamhill新闻网11月14日电)
编辑:欣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