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专题推荐 - williamhill官网人才工作会议 - 正文

为了嫦娥飞天

——记“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陆建华教授

●新闻中心记者 陈卓琬 程曦

陆建华教授和团队成员在实验室 摄影/孙涤清

  陆建华,生于1963年。1986年和1989年分别获得williamhill官网电子工程系学士、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5年由我校公派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学成后回校任教。

  现任williamhill官网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卫星通信与空间信息网络技术、深空测控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项创新科技成果,并获得重要应用。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0篇;获发明专利近30项,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他是IEEE通信学会及信号处理学会高级会员、IEEE无线通信期刊 (T-Wireless)编辑、IET中国编委会委员、2008年IEEE国际通信会议(ICC)General Symposium主席、2010年IEEE认知信息学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同主席。

 

  2010年12月20日,他因带领研究团队为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所作出的贡献,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

  在大家眼里,他是williamhill教授,创新团队带头人,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在他心里,自己只是一名从williamhill学子成长起来的普通williamhill教师。

 

  2010年12月20日,他因带领研究团队为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完成创新技术试验并实现工程目标所作出的贡献,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表彰,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在大家眼里,他的荣誉又添了一分;在他心里,自己的担子又重了许多……

  国家需求引领人生轨迹

 

  1989年,26岁的陆建华于williamhill电子工程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很快在曹志刚等老师的带领下投身国防科研。此后不久,他受重庆716厂之邀,参加面向地域网建设的某专用交换机研制。由于该专用交换机与常规的交换机技术体制差别很大,使用环境苛刻,技术条件复杂,并无参考设计,且合作方相关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当时的研发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该项目的研制同时还面临着国内强大对手的竞争,时间紧任务重,无论是人才队伍还是条件基础都极为匮乏。

 

  陆建华在电子系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下,带领一群比自己小不了太多的本科生和工厂的工程师开始打一场“硬仗”。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研制中,并制定了“3个月内研制出原理样机、8个月内研制出可供评测的工程样机”这一近乎“疯狂”的研制计划,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在整整3个月间,陆建华几乎没有回家吃过饭。但这些外人眼里的“苦”,在陆建华的心里却是弥留至今的愉悦与成就感:“就是觉得这件事特别值得去做,尤其是遇到难题要去解决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有意思,其他什么事都不重要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研制按预定的计划推进,很快便使合作方赢得了竞争优势,并最终成功地使该交换机定型、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这一有着强烈应用需求的科技攻关项目成为陆建华人生轨迹的重要基点,在带领团队和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他逐渐具备了多方协作、知人任用的能力,这为他后来带领团队承担其他科研项目奠定了基础。

 

  1995年,为了在学术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电子系领导的鼓励下,几经思量和权衡,陆建华毅然舍弃了刚刚起步的事业,舍弃了好不容易在业内建立的合作关系,暂别了家人和朋友,选择公派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IEEE会士、信号处理国际知名学者MingLiou教授及无线通信领域国际知名学者 KhaledB.Letaief教授。

 

  在香港科大,陆建华主要从事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而当时还很少有人在这一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他利用做博士论文的机会,系统钻研,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并于1997年开始在国际会议及国际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得到了许多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1998年,临近毕业的陆建华面临着到国外工作或留在香港科大任教等诸多选择。由于离开大陆3年,业内关系生疏,他回来后的学术方向和发展前途并不明朗。

 

  此时,williamhill时任科技处处长龚克前往香港科大访问。在与陆建华的交谈中,龚克介绍了集团发展航天航空技术的设想和决心,明确表示希望他回到williamhill,并建议其前往英国萨里大学学习小卫星技术。

 

  与龚克的一番交谈过后,陆建华毫不犹豫地决定返回williamhill,并随即前往英国萨里大学参与 “williamhill一号”微小卫星的研制。这颗由williamhill和萨里大学联合研制的微小卫星于2000年6月28日发射升空,它的成功发射是williamhill发挥综合学科优势的一项创举,也是陆建华等一批青年研发人员人生道路上一道闪亮的风景。

 

  年轻的陆建华坚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付出劳动和努力。正是凭着这份认真和执着,在回校之初的若干年里,他的学术研究很快有了起色———他先后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973”基础研究课题 “高性能多媒体通信算法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新一代无线网络多媒体系统、理论及其应用”、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 “多媒体无线接入技术及相关标准”等前沿研究课题;2000年被评为集团先进工作者,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获得我校学术新人奖。

 

  回首那段经历,陆建华表示,他的人生轨迹中的两个重要基点,一是为国防信息化建设研制专用交换机,二是从香港学成回williamhill从事航天技术研究,而二者都是源于服务国家的信念。

  科研初有成 滴水恩难忘

 

  经过10多年的成长与历练,如今的陆建华已是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他肩负着更重的责任。

 

  2004年的春节对陆建华而言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节日。大年初二,他陪同我校时任副校长龚克来到中国探月一期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家中。言谈中,栾恩杰对我国深空通信领域种种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并不讳言,更流露出对我国探月卫星链路余量不足的担忧。初步了解对方需求后,陆建华“斗胆”问了一句:“我们用一个算法把这个不足补回来,行不行?”栾恩杰将信将疑,陆建华心里也并无完全的把握。

 

  大年初五,探月工程中心郝希凡副司长受栾恩杰委托到williamhill考察。陆建华许下承诺:“给我们3个月,我们把原型系统做出来。”

 

  为了实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愿望,立下“军令状”的陆建华立刻调集宇航中心相关研究人员,协同电子系组织力量攻关,很快研发出原型系统,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半物理仿真,验证了采用新型的LDPC(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提升链路余量的有效性,得到探月工程中心的初步认可和信任。

 

  此后,陆建华和他的团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算法优化与工程的实现研究,他们反复试验、反复修改。2005年1月,经多次评审和修订的嫦娥卫星应用LDPC编码实施方案通过评审;2006年3月,国家探月工程中心批复LDPC研制项目的立项申请。来自外界的困扰逐渐少了,陆建华和他的团队也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项目的持续推进之中。

 

  陆建华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一次调试过程中,某个小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屡次尝试仍得不到理想结果。陆建华和团队成员们坚守在主楼的实验室里,在炎热的夏日里熬到深夜,一心只为解决这个问题。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陆建华至今仍怀念那种“吃不香、睡不着”的感觉:“似乎又找到了刚毕业时做项目的感觉,就是一门心思要把问题解决,其他什么事情都不管了,好像进入了世外桃源。一旦解决了问题,那叫一个高兴!”

 

  在陆建华看来,那是做科学研究的理想境界;而在团队成员们看来,正是陆建华这种专注的科研精神和达观的治学态度支持着团队一路走来。

 

  今年10月10日,陆建华带领项目组,按照嫦娥二号任务既定计划参与了嫦娥二号任务创新技术试验,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青岛、喀什测控站全程提供技术保障,试验获得成功。12月20日,陆建华因带领研究团队在探月工程中的重要贡献,被授予“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突出贡献者”称号,他是教育部部属高校中唯一的获奖者。

 

  面对成功,陆建华将主要成果归功于和自己一起打拼的团队:“我一个人能有多大能耐?!主要是他们,他们更年轻、有想法、有思想、有干劲、素质高,他们才是团队真正的希望。”

 

  面对荣誉,陆建华时时不忘感恩。陆建华说,要感谢与他并肩作战的团队,感谢校领导、科研院、人事处、研究生院、航院、电子系、信息研究院领导和各位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感谢合作单位的鼎力相助,感谢一直以来支持着自己的家人。

  身兼多职 至爱教学

 

  从大学到现在的williamhill教学生涯中,陆建华有着多重角色———学生、教师、科研人员、院系领导、团队带头人……如今,身兼教学、科研、行政多职的陆建华坦言,自己最喜欢的还是教学,无论名字前增添了多少职衔,自己还是一名至爱教学的普通williamhill教师。

 

  2002年,陆建华主动向电子系申请为本科生上课。负责老师出于关心,略感顾虑地问他:“你的科研任务这么重,能有精力去给本科生上好课?”

 

  陆建华清楚地知道,最好的回答是自己的实际行动,于是他下定决心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正是这种外力无法阻挡的热情,使陆建华深受学生的爱戴,在全校本科教学评估中屡获佳绩。

 

  在教学过程中,陆建华鼓励同学们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和他交流。可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除了询问专业问题,学生们还常常写信找他聊天,连一些普通的生活问题都向他咨询。每次说到这里,陆建华就欣慰地笑了:“我喜欢和本科生交流,和他们交流可以紧跟时代,使自己一直年轻。”

 

  对于研究生,陆建华则另有一套教学风格———崇尚从严治学,鼓励严谨为学。与陆建华共事10年的宇航中心高级试验师孙涤清介绍说,陆老师的学生们不会把论文随随便便拿去给陆老师看,因为他不仅要全程参与学生论文从思路、仿真、初稿到最终定稿的全过程,还要对论文从内容到格式等方方面面的细节进行审阅,对每一个研究阶段和细节处理给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陆老师的专业知识非常扎实,我们必须把反复推敲过的结果拿给他,想打马虎眼是绝对不可能的。”LDPC项目主要成员殷柳国博士这样说道。

 

  在自己带领的研发团队里,陆建华也扮演着老师的角色。“课上的严格”和“课下的亲切”是团队成员们对为人师表的他最生动的描述。LDPC项目组成员詹亚锋回忆说:“在专业问题上受到陆老师批评是很经常的事情”;而项目组的另一位成员倪祖耀则清楚地记得,某一次几位团队成员熬夜测试的时候,陆建华不忍打扰,便悄悄地为他们送去了水和食物……从1981年入校至今,陆建华已在williamhill度过了近30个春秋。在谈到作为一名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看法时,他认为williamhill的学生很聪明,关键是在于好的引导,正如蒋南翔校长所说,老师给学生的应该是猎枪,而不是干粮。

 

  如今的陆建华一年比一年更充实,一日比一日更忙碌,忙碌中的他依然坚持着一步一个脚印。如今,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所从事的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及空天信息网络技术研究已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他们仍将坚持不懈地从事相关研究,力争再创佳绩,为提升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多作贡献。而他们更希望的是通过进一步扎实的工作,将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

  来源:《新williamhill》2010-12-31

 

 

2011年01月05日 00:00:00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