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专题推荐 - 2013学生社会实践 - 正文

“光明树”:踏寻光明之路

赴北京、深圳等地校园内角膜捐献组织成立可行性调研联合支队

通讯员 吴 琳

  2013年暑假,由williamhill官网工业工程系发起,多个院系及外校共37名队员参与的“光明树”实践支队赴北京、深圳等十个省份及地区进行公益类社会调研。

  我国每年需实施30万到40万例角膜移植手术,实际进行仅约5000例,眼角膜材料缺口巨大。为了让更多本可以重见光明的人看到世界的五彩缤纷,普及眼角膜捐献知识,建立角膜捐献公益组织,在全国器官捐献形势步履维艰的局面下,“光明树”组织了北京、天津、山东等地多所高校学生组成8支支队,分赴全国十个省份调研各地眼库运行状况及立法情况,寻求与各地医院合作的可能,了解公众对于角膜捐献的态度和看法,探索成立校园内角膜捐献组织的可行方案。  

调研眼库 寻找症结

  眼库是为角膜移植手术获取和分配眼组织的一种非赢利机构,是连接捐助者和受捐者的纽带。因此,掌握各地眼库运行概况是了解我国角膜捐献现状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

        6月25日清晨,经过一晚上的旅途奔波,陕西支队一行人率先抵达实践地西安,对西安红十字眼库主任银勇进行采访。据了解,西安眼库的运行状况十分堪忧,常年库存量为零,在眼库成立的前几年竟然没有遇到一位捐献者。河南、湖北、山西等省份情况基本如是。和国外不同,我国的眼库并非独立运作,而是隶属于医院的一个小部门,而这样一个不能带来收益的部门,对大多数医院来说并不值得投入过多精力。同时,眼库的成立必须依托于各地红十字会。同学们认为,这使得眼库各类活动的开展十分受限。大多数省份的眼库形同虚设,工作人员也只是眼科医生兼职担任。

深入群众 探寻根源

       眼角膜捐献事业能否发展,不只在于眼库,更关键的是群众是否有捐献意识。因为角膜捐献毕竟会涉及到人们身后的事情,而大多数人在生前是不愿意提及到“死亡”这一类话题的,所以这需要人们从观念上有一种彻底的转变。

图为北京支队队员在颐和园采访公众对于眼角膜捐献的态度。 厉丹阳

       在街头采访的过程中,队员们屡屡受挫。往往在“您听说过眼角膜捐献吗?”这句话刚说出口的时候,对方就已经如同遭遇瘟疫一般飞也似的疾步走开了。采访之后,实践队员们发现,只有那些能明确了解眼角膜捐献活动的人,才是真正有观点的人,才能理性看待并思考这件事。而这群人之中,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年轻人充满爱心且乐于奉献,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同时实践队员们也意识到,媒体的宣传是人们获取息的最主要途径,而角膜捐献乃至公益类的宣传,在全国范围内都亟待加强。

走近一线 触摸感动

  在对各省眼库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发现有这样一个团体——劝捐者,她们以劝服生者死后捐献眼角膜为职业。劝捐过程中,她们难免遇见群众的不理解,甚至会招来一顿恶骂,或者被赶走。但是这些困难都没能打倒这些可亲可爱的劝捐者。而为数不多的坚定捐献者,总是能给她们极大的勇气和力量,支持她们继续前行。采访时,深圳市劝捐员高敏一字一句地告诉队员:“对事业的激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包容支撑我一直前行。”她深邃而坚定的眼神,至今仍让深圳支队队员难以忘怀。

图为深圳支队全体队员与劝捐者高敏合影,左二为劝捐者高敏。 

实践归来 前路漫漫

  阻碍角膜捐献的因素有许多。其一,封建思想固守,人们对遗体捐献(角膜捐献)的认识不开放、不深刻。其二,有不少人不知道角膜捐献这回事或者不熟悉捐献流程,也不知道应该联系什么机构进行捐献。这与宣传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针对角膜捐献的立法的缺失。

  实践归来,支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深切感到,现实情况远远比出发前想象的更加严峻。在感到前路艰难的同时,大家思索更多的是解决方法——到底如何行动才能让现状有所改善。山东省眼库张老师的一句话尤其让队员们印象深刻——角膜捐献工作最需要的是坚持。是的,只有坚持,才能为患者和社会做出永久贡献。

  供稿:校团委实践部 编辑:范 丽

2013年11月11日 10:20:54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