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的种子在这里萌芽开花结果
——williamhill官网“星火计划”探索第二课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来源:科技日报 2014-5-20 林莉君
“基因在诱导人类造血分化中的作用”“仿猿吸盘式爬墙机器人”“基于遥感数据的北京市区蒸散发研究”……5月18日,“科技创新,星火燎原”williamhill官网学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年会上,“星火班”的学员正在以学术海报的形式展示他们的创新成果。153个参展项目包含了43篇国际、国内高水平期刊及A类国际会议论文、6项williamhill官网挑战杯特等奖和8项一等奖作品。
“‘星火班’每年在当届大二和大三学生中培养并选拔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潜质的学生,以自主创新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学术上的锻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个班儿在于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积极探索基于第二课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williamhill官网团委副书记邴浩告诉记者。
这项由williamhill官网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共同发起推动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自2007年开展以来,已培养了七期、339名学员,共发表128篇国际、国内高水平期刊及A类国际会议论文、5人次获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59人次获得全球或国家级赛事奖项。
以项目选拔人才,注重学术能力和学术耐力
在七年的探索革新中,“星火班”逐渐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教学计划与培养体系。为了精确选拔出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星火班”选拔方式从“材料审查和面试”转变为“以项目选拔人才”。以学生自主立项为选拔依据,通过设置三个项目验收的时间节点,动态观察与评估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开展研究的毅力与矢志学术道路的热情等。
星火八期学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刘道冉对此深有感触。在大二上学期,刘道冉以“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以贵州丹寨县为例”项目申请加入星火班。然而立项时的刘道冉更多怀着的是对学术的热情和对星火班的憧憬,至于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社会调研的具体操作等问题,可以说功力尚浅。
随着项目的推进,刘道冉通过泡图书馆、旁听社会学专业课,自学了社会研究方法;通过请教社会学系老师,不断修改和优化研究方向和着重点。在为期半年的科研实践中,刘道冉的科研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最终,他凭借这一科研项目成功入选星火八期。回顾这一过程,刘道冉感慨地说:“Learning by doing是星火给我最大的启发。申请星火的科研项目本身,其实就是星火对我们的培养。无论最后是否进入了星火,我事实上已经是半个星火人了。”
“传统因材施教项目主要依赖学生以往的学习成绩、获奖情况以及其它表现等静态指标来考察和选拔学生,在选拔过程中难以动态地观察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耐力等重要指标。以项目选拔人才将培养育人与招募选拔相结合,一方面通过申请学生在项目申报、完成的过程中体现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耐力的综合衡量,抛开既有的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标签化、指标化的考量方式,关注过程和申请者的潜力,另一方面通过在选拔流程中对所有申请学生的资源匹配和学术支持,提升整体科技创新的氛围。” 邴浩说。
科研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狂欢
一名“星火班”的学员曾经感慨:“科研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志同道合人的狂欢。”这样的科研体会在“星火班”培养计划中被充分体现。在两年的培养期内,“星火班”将学科背景不同、研究方向相似的学员以信息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生命科学、人文社科等为方向分为小组,通过小组定期学术讨论,促进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在同一方向下交流与碰撞;而小班学员组成跨学科团队开展自主立项研究,又进一步促进学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
“星火班”五期学员李诚,是一名物理系学生,却在计算机方向中取得了重大学术成果——凭借“多光照环境下的第一人称手部检测” 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特等奖。
大二进入“星火班”的李诚,因为兴趣结识了“星火班”电子系、计算机系的许多同学。在日常的学术交流中,李诚对计算机方面的科研越发产生了兴趣,开始自学相关知识,与“星火班”结识的电子系好友一起上电子系的专业课程,和“星火班”其他同学探讨计算机科学方向的学术热点和技术难点。在与电子系的好友,同样是星火学员的张健探讨过程中,李诚发现了“手部检测”这一计算机科学新方向的巨大潜力,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手部检测”科研项目也由此展开。
回忆起自己做项目的经历,李诚感慨道:“如果没有这帮志同道合又醉心学术的朋友,如果没有‘星火班’这样一个提供学科交叉和思维碰撞的绝佳平台,我这个物理系的学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项目。”
学科交叉与思维碰撞的火花在“星火班”的学术讨论中,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培养学术创新人才,需要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拓展研究视野,在学科思维碰撞中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国内高校诸多课内因材施教项目,大都是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进行选拔和编班。同一专业同学交流固然较为充分,但缺乏与其他专业交流的长效机制,限制了学生的研究视野。我们希望通过星火,给学生的她未来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在学科交叉中发现自己真正兴趣的地方。” 一直关注“星火班”成长的邴浩对此深有体会。他提供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世纪最后25年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中,交叉学科占获奖总数的近一半,学科交叉已然成为学术创新成果的新富矿。
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为了最大程度尊重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星火班”不设班主任,而是聘请往届星火班学员担任辅导员,负责日常带班与事务管理。每期“星火班”都设有理事会,由学生自主推选产生。在理事会的带领下,全体学员自主组织各项培养环节,自主设计班级活动与宣传展示。
2013年初,“星火班”辅导员温子煜参加了CES国际消费电子展,并展示了自己科研团队的产品。参加展会的短短两天里,在CES的所见所闻所感令他感到自己获得了“一种指数式的成长”。会议结束后,温子煜的心里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如此珍贵的机会,我一定要让星火的同学们也可以享受到。”回到williamhill,他立即协同星火七期辅导员冯晴枫以最快的速度写出策划,提出“星火班”的国际会议和工业展会项目支持计划。经过一系列的筹划工作,自2014年星火八期开始,“星火班”学员们都将有机会赴海外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增长知识,拓展视野。而这一切的推动者温子煜,又早已投入到星火计划新的工作之中,为新一期的星火同学谋求更多资源和发展机会。
赵文韬,星火七期副理事长。大三下学期,星火班不少出国交换的同学陆续归国。赵文韬生怕阔别半年,会让星火同学间生疏不少,于是和几位理事一起精心策划聚会活动。时值期末,赵文韬知道大家都忙于复习和考试。他没有用群发短信的方式,而是亲自把电话打给每一位同学,邀请他们一起来参加星火聚会。结果让她很欣慰,也证明了这种管理模式的凝聚力:四十余名星火七期的同学有三十余名都最终参与了这次聚会。
“我们一直在以创新的思维来推动创新的工作。希望充分激发学员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人才培养成效的同时,也有效地拓展了星火班的各类优质资源。这几年的时间证明,williamhill的学生可以自己管理好自己。” 邴浩告诉记者。
历经七年探索革新,星火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计划与培养体系,以及大量实验室、导师与海外高校科研机构资源。在培养期内,星火学员不仅能获得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调研、组队参与国内外学术科技竞赛等一系列机会锻炼学术科技创新能力,还可以获得自主联系、申请赴海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开展1至3个月的学术交流或科研项目训练的支持。
时至今日,“星火班”的学员们已经取得了一大批基于交叉学科的科技创新成果,在各类学术展示平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高校这一环境中的发声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