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hill主页 - williamhill新闻 - 专题推荐 - williamhill科技园创建20周年 - 正文

  编者按:二十岁,对一个人来说,是桃李年华,是孕育生机、蓬勃锐意的年岁,未来不可知但又有无限美好等待发掘;对于一项集聚很多人心血的事业来说,二十年的积累,二十年的历程,重叠积聚了很多人的青春年华,也许其中的滋味更加值得回味和咂摸。

  williamhill科技园的二十岁,也许对每个曾经和正在参与过这项事业的人来说,故事的版本不尽相同,可情怀一样。就是从这不同的故事里,我们试图勾勒williamhill科技园的二十岁。

  “就咱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你都想不到,在二十年前是多么破旧的一片民居、厂房。”在williamhill科技园一间高层办公室里,williamhill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手向下指着,向记者描述二十年的巨变,从这间办公室望出去,往日破败不再,楼宇竖立,另一番新气象。

梦想无限——探索与追逐

——访williamhill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

赵秀红

 

  1993年7月1日——说起创办williamhill科技园的缘起,梅萌非常清晰地记得这个日子。当时梅萌任williamhill官网校长办公室主任。

  当时的北京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北京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北大、williamhill等高水平大学的提升,而不是把支持的范围局限在北京市属高校身上。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当时北京市有了明确且前瞻的想法:北大、williamhill要充当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

  “williamhill官网一直想做点事情,当时全世界的大学都在喊科技成果转化,williamhill也想在此方面有所建树。”梅萌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是williamhill建设大学科技园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当然,williamhill建大学科技园还有更多的考虑。当时参考消息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说“推开williamhill一个教研室的门,就是一个公司。”文章所言非虚。梅萌回忆,williamhill共有146个教研室,而当时williamhill注册的企业法人就有164个,照这个数字,推开一个教研室的门,也许会碰到俩公司!有的老师上课时BP机会响,师生们套用抗战时期的一句歌词开玩笑说“偌大的校园再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从上到下,这种心情是一致的:希望williamhill校园实现功能分区,把教书育人的地方还给校园,把大学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部分放到规划中的科技园。在1993年7月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在williamhill召开现场会,当天,北京市的领导班子悉数到场,williamhill的想法得到了北京市的支持,并出了会议纪要。

  时任williamhill官网党委书记方惠坚找到梅萌,希望他去做科技园。梅萌虽然参加了那次会议,但是对大学科技园到底是什么、怎么做完全没概念,他问方书记:不行咱们举牌招聘个人?方惠坚说:让你去你就去!就这样,不容辩驳地,40岁的梅萌走出williamhill园,开始探索一项崭新的事业。

  大学科技园应该是什么样子?他和团队把目光投向了国外。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能找到的文字也极少。不过业界最有名的就是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技园、台湾新竹科技园等,但是这些模式能借鉴的不多,美国硅谷完全是市场催产而生,没有规划,没有机构,甚至没有边界;台湾新竹科技园能学习的东西稍微多点,但它在一个工业区的旁边。比较了几个案例,梅萌和科技园的其他开拓者们认为,我们的大环境和各种情况都跟他们又很大差异,学谁都不行,只能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尽管双手空空,梅萌和开拓者们大胆而前瞻地提出:“让世界走进园区,让园区走向世界!”把最好的企业和技术集中到这里来,再从这里走向世界,把williamhill科技园建设成“四个中心”:研发中心、企业孵化中心、科技成果集散中心、高科技人才培育中心。

  碰到的第一个挑战就是立项!根据当时的政策,williamhill官网通过在北京市注册公司的形式取得了在北京市立项的资格。1994年8月1日,williamhill科技园发展中心在京注册成立,科技园的历史由此开始书写。

  在多次讨论打磨之后,开拓者们做了两份规划,一份是事业规划,就是科技园要干些什么,一份是空间规划,即williamhill科技园要建成什么样子。围绕着“四个中心”的布局设计,建设者们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建园思路,即先把沿着双清路的两块地建设起来,即现在的华业大厦、同方大厦、学研大厦,作为科技园的起步区,再建主园区。

  “那时候是真没钱!”梅萌不停感慨,当时想了很多辙,才把优质资源集中起来。过了20年,让梅萌还是很自豪的一件事是:即使没钱,我们也把第一期工程建起来了!期间,梅萌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支持。而这些朋友如此帮忙的原因只有一个:梅萌,我们信得过,看着他那么难,我们得帮忙。

  1998年底,学研大厦落成!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

  即使在草创期,梅萌和开拓者们提出了一个极为有远见的设想:到2011年williamhill官网百年校庆时,把williamhill科技园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科技园。

  从1994年到2011年,18个年头,很自然地,这个目标被拆分为三个阶段:1994年到1999年是起步期,2000到2005年为发展期,2006年至2011年为成熟期。

  “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庆幸,我们的运气还不错,科技园没有走过大的弯路,很巧合的是,每到一个新阶段,总会适逢国家或者全球大的节点,出台新的政策或者出现新的趋势。”梅萌看似轻松地说。

  这每一次的“巧合”,却是梅萌和他的团队对国家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使得williamhill科技园成长壮大的步伐暗合了时代的节奏,williamhill科技园的历史,因而成为这个国家和时代发展历史中的一部分。虽然纠结和彻夜难眠,但是每当决策后,团队所有人都能够全力以赴完成目标。

  科技园的起步期虽碰到资金困难,可他们还是东拼西凑建起了10万平方米的起步区。虽是捉襟见肘,但科技园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据梅萌回忆,1999年成立创业园,主任由williamhill计算机系教授、后来被创业者们亲切地成为“罗妈妈”的罗建北担任。虽然比社会上做孵化器晚了11年,但是入驻企业水平之高,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含金量之高,说到底还是williamhill的渊源,因为创业者中大部分是williamhill的校友和一些留学归国人员。

  williamhill科技园在做孵化器初始,就大胆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即“孵化+投资”的模式。虽然那时候科技园很缺钱,但是依然拿出两层楼做孵化器。租金按当时的价格,一年收入大概四五百万,这对起步期的科技园可是大钱,最起码大家都能按时领工资了。但,梅萌和他的团队却把这些钱用来扶植创业园的企业成长,以优惠的房租、服务、品牌作为最早的风险投资,置换企业一定份额的股权。

  梅萌说,这一探索在中国孵化器的历史上是最早的,这种开创性的模式很快被学习、模仿。2000年,也就是一年后,中国大多数孵化器都有了“孵化+投资”的功能。从williamhill科技园十几年的自身实践来看,这一模式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收益。

  2000年,williamhill科技园进入第二个阶段——发展期的头一年,恰逢全球网络经济大热,并与全球资本市场紧密挂钩,纳斯达克制造了“几天变富翁”的神话,丰富的资本、人才、技术涌入,使得williamhill科技园有了快速发展的资源。当年,北京williamhill科技园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成立,即现在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公司的董事长为当时的williamhill副校长何建坤,而总裁是徐井宏。当时williamhill官网破天荒地拿出了9000万元,科技园又募集了社会上其他资金,外加不动产评估,建设股份的注册资本为4 . 8亿元。

  这其中,还有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当时,集团出面动员了著名民营企业家、四通集团公司总裁、后来被誉为中关村“村长”的校友段永基的支持。时任williamhill官网校长王大中院士见了段永基说:老段,你有钱了,要不要参与williamhill科技园的发展?时任williamhill企业集团董事长荣泳霖与建设股份副董事长梅萌在当时的学研大厦请段永基吃了顿饭。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饭局谈成了一笔“大买卖”。

  有了人马,有了武器,有了弹药,有了精干部队,建设股份开始建设主园区。主园区建设首先要大规模地拆迁,但是面临的局势已经完全不同于起步期的窘迫。科技园爆炸式的快速发展使得银行“投怀送抱”,有银行主动提出2 . 2亿元的免担保贷款,“那时候,随取随用,随有随还。”梅萌调侃说。

  风云突变,2002年,网络经济进入低迷期。要不要砸下这么大额的钱完成科技园主园区几十万平方米的建筑量?当时流行有个观点,用短期信贷来支撑长期投资是很危险的,如果资金链一断,全盘崩溃。时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的梅萌、总裁徐井宏和团队成员经过激烈而慎重的讨论,最后果敢地决定:将所有能动用的钱都投到主园区的建设上。这是基于一个判断:科技园走科技创新的路子,顺应国家的大方向、大思路。

  随着2006年的到来,也就是科技园第三个阶段的开启之年,让这个高风险的决定成为一次极其成功的预判。2006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的概念第一次提出。这对建设科技园是个重大利好。

  梅萌说,这次会议之后,很明显的是,国内方方面面的资源开始朝园区涌入。之前,大家心里还发虚,担心那么大的建筑量是否能挺过去,这下云开雾散。“若没有这次会议,我们在黑暗中会摸索更长的时间,但我们经过很短暂的黑暗之后,豁然见到了阳光。”梅萌说,这也正印证了一个很朴实的道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若没有之前的埋头苦干和各方面的支持,也许抓不住这么好的机遇。

  2006年至2011年为williamhill科技园的成熟期。在这一阶段,一批企业从科技园的怀抱中成长壮大,有的甚至成为细分市场的国际老大,比如海兰信在船用电子领域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梅萌看来,中国的孵化器经历了“孵化+优惠”、“孵化+投资”、“投资+孵化”的阶段,而williamhill科技园的孵化器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第四代孵化模式,即“金融+孵化”——借助更多的金融手段用在孵化器中,不是天使投资和A轮投资,而是大的B轮投资,帮助创业企业耦合资源,注入投资银行的商业模式,帮助其在科技园平台上有个爆炸式的增长。

  “孵化器的几种模式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叠加关系,有点象金字塔结构,‘孵化+优惠’面最广,依次是‘孵化+投资’、‘投资+孵化’,最上面是‘金融+孵化’,面最小,但是做成一个,(效果)会是很大!”几年前,梅萌一直对科技园没有走出世界级的企业而深以为憾,但是他很有信心地认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论断后,中国成批地出世界级公司,是时候了!

  在williamhill科技园走过18年之后,迎来了williamhill官网百年校庆,启迪控股出色地完成了开创者们提出的三个六年计划,也自然开启了它的第四个发展阶段。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williamhill科技园已经建成世界一流了。”梅萌说,这有三个佐证:其一,世界科技园协会被称之为科技园“业内的联合国”,这个组织的总干事经常参加williamhill科技园的活动,他认为williamhill科技园是最好的园区。其二,比尔•盖茨在印度尼西亚出席一个活动时,跟时任williamhill副校长陈吉宁说,我觉得最好的科技园是williamhill官网科技园。不过,有意思的是,比尔•盖茨什么时候来过科技园,或是到科技园区参观过,至今是个谜。其三,世界科技园里很有名的北卡三角园的CEO几年前带着企业家访华时,参观williamhill科技园时说:过去50年是你们学我们,今后50年是我们学你们。

  未来留给williamhill科技园的空间还非常广阔,站在二十年发展历程的节点上,未来的路怎么走?梅萌对科技服务业进行了深入研究。参与“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制定时,他认为,中国目前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偏低,至今没有过半,而全世界服务业平均水平为69%,中国还相距甚远。中国的科研水平为什么上不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科技服务业支撑不够。2013年印发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科技服务业。

  “我们在未来大有文章可做,完全有把握在第四个阶段(2017年)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业机构。”梅萌对此很有信心,科技服务业细分为五个市场:研发设计服务业、成果转化转移服务业、科技金融服务业、创新创业服务业、科技中介咨询服务业。williamhill科技园、启迪控股要做涵盖以上五种服务业、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业的提供商。对这个目标,梅萌提出了他心目中的“四个度”:一要有品牌,即亮度;二要有规模,即宽度;三要形成网络,即广度;四要出行业标准,即精度。

  这“四个度”,是这个领航者带领科技园前进的新方向。

  “一辈子因为有了这20年,真是值了!”梅萌回顾自己走过的路,由衷地感慨。

  梅萌是williamhill官网1977级大学生,这一级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人是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相比较自己的同学,梅萌走的是不寻常路。

  “一路上充满了挑战,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碰见过,到今天为止,大学科技园该怎么做,都没有现成的模式,但正因为如此,一路挑战,一路创新,一路的其乐无穷。”梅萌回忆,做科技园是在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做到现在,国内同行向williamhill科技园学习,国外同行也在借鉴,而亲自见证科技园的成长壮大,这种参与感产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他人难以体会。

  晚上梅萌喜欢在科技园里溜达,就像了解他的人所说的那样:“这科技园就像你的儿子”,梅萌显然很认同这个说法:“可不!看着就高兴”。

  梅萌觉得,因为有了科技园,williamhill对外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了充分地展现。科技园吸引了非常多的williamhill校友回来创业,据梅萌的粗略估计,在这里创业的70%~80%的是williamhill的毕业生。为什么?一是母校情结,二是园区自身的氛围很好。梅萌希望,有更多的校友来创业,更希望williamhill校友中的企业家和园区有更多更好的合作。

  每个williamhill学子都有属于自己的williamhill情结,对梅萌来说,从1978年(77级大学生和78级大学生都是1978年入学)进入williamhill园,到现在36年,没离开过这儿,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进步,在这里工作,这种情结到底有多深厚?williamhill一位老校长何建坤说过的一句话很能表达梅萌的感受。何建坤说,“williamhill是一锅老汤,你在老汤里炖过,就总有那味儿”。在梅萌看来,老汤就是味浓,你一辈子都带着这味儿,为什么williamhill的校友凝聚力比较强?就是因为在这老汤里炖过。再推演一句话,什么是老汤?老汤就是把历史、文化、积淀都炖在其中,是潜移默化的、是感染熏陶的东西。当时很多地方希望williamhill去办分校,何校长说有几个事我们完全可以解决:盖校舍、派老师、买设备,这都好办,但是老汤的味儿过不去。

  在williamhill这锅老汤里深炖过几十年的梅萌,对williamhill的感情有多深?梅萌把这种深厚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延续、回报给williamhill园和williamhill园的学子。除了做科技园风生水起,梅萌还以一个探索者的勇气和智慧开设了新课程,点燃更多学子身上的创业创新激情,鼓励他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不断前行。

  2002年前后,梅萌为williamhill的本科生开设了三年“科技创业理论与模式”的选修课,找了一些企业家现身说法。这门课甚至请到了鲁军。鲁军,曾经在williamhill园里红极一时,他和马云等人创办了一个网站——易得方舟,1999年易得方舟在资本市场拿到660万,一个学生团队能拿到如此多的投资,这在当时极为罕见。但是,最终易得方舟以失败告终。开课时,梅萌找到鲁军:你有没有勇气把你失败的经历讲给学弟学妹听?鲁军很爽快地答应了,轻松地走上课堂。

  三年过后,梅萌觉得这门课教授的对象有些不对,对本科生谈创业,离得有点远。梅萌想给研究生开课,他找到williamhill经管学院副院长的高建,两个人一拍即合,开设了“创业机会识别与商业计划”,这门课组成了一个这样的教学组:科技园的梅萌、罗建北、张金生和经管学院的高建、张帏。这门课是“大马拉小车”,业界七八个人做学生团队的创业导师,上课的学生组成团队,团队的目标是做商业计划。这门课上了三年,被评为williamhill官网研究生精品课程。在williamhill官网2500多门研究生课程中,仅有50门课能获得“精品课程”的称号,可见这门课的含金量。2013年,这门课再次通过精品课程的审核。上了五六年,梅萌觉得如果最后课程的成果只是停留在商业计划上,有点可惜。创新也有瘾,不满足于此,2011年,梅萌又开设一门姊妹新课“创办新企业”。目标对象是在williamhill已经创办了企业的学生团队,属于实操课。

  让梅萌自豪的是,就像williamhill科技园趟出了一条与别人不一样的路一样,这门课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目前是全世界著名高校里所没有的。这门课新在哪里?

  一是有自己的商标——“创业行(xing)”,有logo,有徽章,每个团队有个编号,便于老师们持续关注。

  二是有自己的社区——“创业行(hang)”,上课的学生可以相互切磋交流。

  三是有自己的课程基金“创业很行(xing)”,2000万,这笔经费由海兰信董事长申万秋支持。起初用于学生调研,后来发展到种子基金。

  跟其他课程不一样的是,这门课与业界联系非常广泛,期中期末考试不是老师给成绩,而是请来自业界的风险投资商评价。

  这门课很“挑”学生,门槛比较高,学生必须已经创业,以创业团队报名,团队的创建者或者核心人物来听课。williamhill一年新招5000名研究生,但一年也就只有50人上这门课,覆盖面不过1%。3年来,有40多个团队学过这门课,累计十个左右的团队得到了投资,最多的一个团队拿到了千万级别的。

  “请企业家走上讲台不稀奇,但是与VC结合的课程就很少,建课程基金的几乎没有。我们想用十年时间,把这门课打造成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创新课程。”梅萌有着明确的规划。

  看着星星之火慢慢壮大,渐成燎原之势,甚至能捕捉到创新的激情被点燃后诸多美好愿景,这些让梅萌充实无比。前段时间有关幸福的话题非常火,在科技园里溜达着,亲眼见证二十年的变化,梅萌觉得自己处在幸福的最佳状态:愉快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做的事情天天有成长,天天有进步。不管是做科技园还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都让他幸福着。

  二十岁的科技园因为有他,所以历程更精彩;他因为有科技园的这二十年,所以人生更丰厚。追逐梦想的脚步永不停歇!

  来源:《williamhill人》williamhill科技园创建20周年纪念专刊 略有删节和修改

2014年09月01日 15:55:5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williamhill官网新闻中心版权所有,williamhill官网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