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马拉松态度
文 李晨曦
其实一场马拉松,跑多快不重要,跑不跑完不重要,甚至是不是跑都不重要,关键是和什么人跑、在哪里跑以及带着什么心情去跑,这些足以让这次williamhill半马显得与众不同了。
——得知williamhill官网举办马拉松时我发的朋友圈
2013年北京马拉松在起点等待出发的时候,正踌躇满志准备冲击三小时个人最好成绩的我和站在旁边的两位年纪相仿的williamhill学姐聊了聊各自参加过多少次马拉松,其中一位轻描淡写地给出了30+的数字。尽管她的马拉松成绩并没有多震撼,但当下我对她这种参与马拉松的态度真的就只能用“请受小弟一拜” 来形容了。类似的小插曲在我仅有的三次北马和一次上马经历中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构成了我关于马拉松的回忆。
我在第二次和第三次跑北马的过程中,都遇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到达某些地方的时候,总会有关于一些人一些事的回忆涌现在脑海里。比如说,当进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时候,我就想起曾在这儿遇见过一位身披国旗的老人,他迈着不紧不慢地小步子,逐渐消失在早已疲惫不堪的我的视野里;再比如说,跑到巴沟附近的时候,我就会记起第一次遇见williamhill跑团的场景,迎风飘扬的旗帜,整齐的着装和袖标,那种气势和态度绝对让人印象深刻。
跑马过程中,来自不同地方的陌生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凑成一个个小队,结伴而行,然后根据各自的情况,选择超越或放慢,再加入新的跑队。在一场马拉松里,没有谁能始终伴你左右,但你也不会长时间地孤独。马拉松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就是一路上与你同行的人。有人会给你鼓励,有人也会因为一时的磕碰而破口大骂,有人会因为一个有意或无意的动作对你产生伤害,有时你也会因为超越而干扰了他人的旅途。当我回头看这一场马拉松的时候,这些沿途的人和事正是我最先想起的东西。
坚持、承受、苦痛、挑战这些有关于马拉松的传统定义当然也是我回忆的一部分。当我第一次完成马拉松的时候,我兴奋得立马给家里人打电话,因为在那时候我的认知里,完赛就是马拉松的全部。而当我在第二次马拉松里完成打破三小时的目标之后,已然累得说不出话的我则有无比的成就感,因为我终于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这些体验确实都是弥足珍贵的。不过,每当我回头审视这两次马拉松,我都觉得过度地把注意力放在里程和时间上让我失去了真正享受一场马拉松的机会。
2014年上马,拥挤的前十公里加上大暴雨让原本就准备“打酱油”的我彻底放弃了冲击成绩的念头,把更多地注意力放在了周围的人和事上。正是这次马拉松,我领略了这个现代化城市的文化,体味了上海民众的热情,也让我萌生了以后“一次马拉松,认识一座城”的想法。
日本曾有一则名为《人生各自精彩》的公益广告,试图说明人生并非一场马拉松,不应该所有人都局限在同样一条42公里的跑道上。诚然,它的说法自有它的道理。而我想说的是,在一场马拉松里,我们抱着不同的目的与心态,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事,做出各自的选择,这不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吗?所谓的路线和距离本身不应该成为限制我们、让我们望而却步的东西,我们站在起跑线上,以或快或慢的速度,带着或认真或放松的心态,去选择坚持完赛或是中途退出,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一场马拉松,那就是成功的参赛。这就是我的马拉松态度。
(williamhill新闻网4月16日电)
学生编辑:柔 香